优化协商民主环境 提升协商民主实效
●董显明
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各级政协开展协商民主工作提供了遵循。作为最基层的县级政协如何学习好、贯彻好实施意见,笔者认为必须在四个方面着力:
深化协商民主认识,增强协商主体的自觉性。首先,要坚持三个纳入,把加强《实施意见》的学习和宣传纳入县级党校培训的必选内容,尤其对新上任的乡(镇)、部门正职,更要进行系统学习,使协商民主入脑入心;纳入县委常委会议议程进行专题学习,强化党委贯彻落实《意见》的自觉意识;纳入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强化党政领导重视政协协商民主的责任意识。其次,要充分利用媒体,开辟专栏进行广泛宣传。再次,政协自身要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协商民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争取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协助提出年度协商计划,并按照党委批复的协商计划开展好活动。
优化协商民主环境,增强协商制度的规范性。一是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要把是否重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工作、能否发挥好人民政协的作用作为检验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察考核中,并出台相应的细致的考核办法。二是在制度上健全完善。首先推进制度拟定具体化。凡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事项的重要决议、决定和意见必须经过政协协商后再执行。其次推进制度建设配套化。将制定综合性制度与专门性制度结合起来,将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结合起来,将推动党委、政府制定制度与健全政协内部制度结合起来,将贯彻上级制度与完善本级制度结合起来,将建立急需暂行规定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再次推进制度执行刚性化。建立协商督办落实机制和协商督办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就协商的组织实施、跟进落实、督办反馈等工作进行沟通、协调和研究,对协商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形成情况通报。三是在条件上充分保障。县级财政收入要逐步提高政协专委会工作经费预算标准,为专委会经常性开展对口协商提供保障。同时,加强政协干部的交流力度,实现能进能出,激发政协干部的工作热情。
提高协商民主水平,增强协商工作的科学性。一是抓好调查研究。把调研的重点放在党委、政府已有构想但尚未决策的要点问题,放在党委、政府急需解决但尚无具体对策的难点问题,放在涉及群体切身利益但尚未发觉的重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做到找问题要准、查问题要深、出点子要实。二是创新协商形式。在抓实传统协商形式的同时,大胆创新,努力拓展协商形式,如整合现有网络资源,开展网络协商,切实解决传统协商形式中存在的委员参与面不广、参与次数不够等问题。三是吸纳各方意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公民有序参与政协协商民主的积极性。可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参加专题性协商活动,各团体、各阶层代表人士参加政协重大的协商活动,在网站开设“专题协商”栏目,张贴政协专题议政报告,邀请网民点评,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听取“和而不同”的协商意见。转化协商民主成果,增强协商反馈的实效性。建立并落实“党政领导阅批、部门采纳落实、党政两办督查”为主要内容的协商成果三级办理机制,对于特别重要的协商成果,提交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或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落实,确保协商成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将部门(单位)重视落实协商民主成果的情况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由政协提供证明材料,党委、政府联合进行检查考评。通过上门协办、电话催办、会议督办、媒体促办、实地察看、民主评议等方式对协商成果办理情况进行跟踪问效。每年年底将跟踪问效情况汇总整理,报送党委、政府,并在下年初召开的政协全会上向全体政协委员通报。对应付了事、拖拉推诿、做表面文章的单位、部门给予批评。对重大事项应交政协协商而没有及时提交政协协商的,没有办理政协协商意见的,将协商中没有通过的事项提交下个决策程序且实施后造成重大损失的,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作者系上犹县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