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丰:行走琴城古街 聚焦明清建筑
南丰县琴城镇城关门楼镌刻着“西门”二字,南丰古城原有东南西北四门,唯有西门屡经劫后尚存明清余韵。(时雨/摄)
人民网南昌7月21日电 盱江顺流而下,信步古琴城镇,触摸着明清古建的青砖,一步穿越千年。保留着众多明清古建筑的古镇如今是何般模样?7月16日,本网寻访了南丰县琴城镇。
古琴城镇,抚州市南丰县的一个小镇。盱江之边,始建于三国吴太平二年的南丰县至今已有1750余年的历史。除了闻名遐迩的蜜橘,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让其更显历史的厚重感。
城墙关口纵横古镇
从盱江边的解放路而入,琴城城关门楼现于眼前。门楼之上镌刻着“西门”二字。门楼上卷拱的红石块经风雨腐蚀,墙缝中钻出的青草在门楼上摇曳。 南丰古城原有东南西北四门,唯有西门屡经劫后尚存明清余韵。
琴城镇解放路的西门城关建于明朝中叶,千年之前门楼是用来抵御流寇匪患,如今的南丰人依旧穿梭于城楼之下。门楼之上原有城楼关隘,早毁。据康熙旧志记载,知府韩辙前来视察,看到西北城外山势高于城墙,便将关西城墙再增高八尺余,由此可知,西关城楼最高且最险峻。另一南城门,门宽11米,高8米;临盱水,至今留有许多苔痕。城楼虽毁,但琴城城门成为人们研究古代城防设施不可多得的遗迹;南丰县也在为进一步保护琴城城门进行计划。
城门之外,沿着盱江横亘着古老的城墙。城墙建于明正德年间,长1634米,宽四米。城墙之外,盱江边上沙滩涌岸。墙下的水关通向盱江边,凝聚着古人们的智慧。解放居委会盱江西路和东路各有一个水关关口,明朝中叶建此水关,用于防洪水进城。行走于上水关关隘通道内,凉风习习,穿过9米多的拱形通道就可到达盱江边。涨水时,可将关口关闭,抵御洪水泛滥。北边连接的盱江东路下水关,有着11米的向下阶梯。
这些关口建筑成为研究明代南丰城防建筑的实体依据,琴城的故事就沉淀在门楼之中,城墙之上,水关之边。
明清古宅古韵尚存
穿过琴城镇西侧的古街,可见明清古建筑。这些古宅多建于清代,各具特色。古宅历史悠久,设施虽不如现代住宅,但宅中的居民享受着古宅的幽静与深厚。
直钟巷43号,原叫紫金地的清代民居彭家大屋位于此。彭家大屋建于清咸丰年间,彭姓屋主从事贩盐生意得以发达。大门两旁的石雕缠绕相间花纹,上有春、夏、秋、冬四景。三进厢的大厅门上刻着民章故事题材戏剧人物。柱子上的雕纹历经百年风雨仍清晰可见,大厅上的穿坊形状各异,古朴典雅。
“10多岁就住在这个宅子里,住习惯了也有别样的情感在里面”。65岁的彭敏生活在彭家大屋几十年了,解放后大屋分房给几户人住,她住其中一间。大厅内老人聚在一起聊天,憩息,祥和而又安宁。
府官巷的张氏宅邸是清代翰林宅院,清朝官员张希京从任官初期到告老还乡,分三次建造这座宅院。“大夫第”、“太守第”和“分转第”三座宅院雍容大方,共同构成了这座翰林宅院。眼前的榆木门裂痕斑斑,穿过前院,三厢进砖木结构大宅便在眼前。
曾定安老人是“二铭轩”和“漱园”如今的主人,“二铭轩”是供家族子弟读书的私塾。曾老带大家沿着窄小的木梯上到二楼,他说逢年过节或家中有喜时就请梨园戏班来此唱曲儿,女眷只能在楼上阁楼欣赏。从阁楼上洞观宅子的一切,听着祖辈口传的典故,看着对面瓦当上的“福”“寿”字样,昭示着主人对幸福的向往。“漱园”又名“藏春”,即把春天藏于园中,园中植物繁多。那棵与宅院同龄的桂花树经过历史的洗礼仍坚守在这座古宅中,与张家世代人相伴。
琴城古迹流芳百世
穿行在一座座古宅与街巷之间,古老的门楼城墙与151栋明清建筑伴着琴城镇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行走在斑驳的青石板路上,触摸着这里厚重的历史与平和的生活气息;而保护古迹与传承文化是南丰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古城墙的斑驳到彭家大院破损的穿坊,抗战时期的毁坏,文革时期的破败,都让这些古迹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损毁。彭家大屋的彭老也表达着祈盼保护与修葺大宅的愿景,她告诉记者门外古文物被盗过几次。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古迹,将历史遗迹传承下去,使其流芳百世是需要努力的。
“我们请来了武汉大学的专家教授,在对南丰的古迹进行考察和规划。”南丰县文化广播电视出版局党委委员刘在梁告诉记者,南丰县会每年投入资金用于古建筑的保护,并且安排的人员巡逻和看守古迹。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规整南丰县的古建筑旅游资源,保护城墙与古宅。
站在盱江之上的大桥上,俯瞰琴城镇,如古朴画卷的古镇延伸于盱江河畔。老街恬淡的生活日复一日,琴城镇古建筑会传承下来,古韵也将流芳百世。(秦海峰 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