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6.20宝马车祸”:一场舆论交锋战

24.06.2015  12:29
原标题:南京“6.20宝马车祸”:一场舆论交锋战

端午节当天,在南京市秦淮区友谊河路石杨路路口发生一起惨烈车祸,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事故发生后,一度有传言称肇事者被警方“调包”。

政务新媒体第一时间的介入

6月20日14点30分许,南京网民微博爆料称,14点左右,在南京市友谊河路、石杨路十字路口发生车祸事故,一辆宝马轿车将一辆马自达轿车撞击后轿车撕裂,一男一女飞出后死亡。网民@逯康康更是上传多张“惨不忍睹”的现场图片。该信息随后被 @南京零距离 @南京城管等账号关注并转发,半小时内被转1000多人次。

仅隔10分钟左右,即14时42分,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官微 @南京交警作出了回应。微博首先确认了这起事故及其地点,透露民警和消防已到达现场进行处置。稍微细心的网民可以发现,这条政务信息发布来自手机端,可见快速响应的移动化政务发布已经用于日常工作中。

正值端午节,这起惨烈车祸令正忙着过节团聚的网民惋惜不已,@南京交警二大队微博也是第一时间点燃蜡烛表达了哀悼。不过,肇事“宝马”此时正成舆论激化的燃油桶。目击者称“肇事司机当时闯红灯加速,事故后逃离现场”、“宝马车上发现了类似冰毒的粉末状物体”,网民指向司机“醉驾”“毒驾”的可能,也有网民根据车牌号扒出宝马车保险“已经过期”,是非法驾驶。一些网民更是义愤填胸呼吁“请有关部门将凶手绳之以法”。此时,舆情正急速扩散,新浪微话题#620南京重大车祸#阅读量已超过1000万人次。

措辞引发二次舆情灾害

6月20日18时,@南京交警发布首份事故通报:肇事驾驶人事发后离开现场,后被警方找回并控制,事故详情正进一步调查中。官方响应不可谓不快,然而,该份通告的措辞却引发网民诸多不满,“逃逸就逃逸,离开现场算怎么回事?”“明明是肇事逃逸,有什么不能表明立场的!”不过,也有个别网民表示理解,“一般第一时间发布的信息为了避免先入为主的判断,使用比较中性的描述也有可能”“这个要事件调查清楚才能说是逃逸。他如果说他撞车后到附近找人帮忙救援,而且证据充分,你就不能称他逃逸。

面对不断升温的舆情,21日凌晨2点40分,@南京交警发布了第二份通报,一方面权威公布了肇事人的个人信息,并首次将其定性“涉嫌交通肇事罪被警方刑事拘留”,另一方面也否认了先前网络盛传的宝马车主酒驾、毒驾嫌疑,“肇事现场并未发现毒品,已被排除酒驾、毒驾嫌疑”。然而,“好心办砸了事”,通宵达旦赶制的舆情通报不仅没有消弭社会议论,反而激起更大争议使自身陷入舆论漩涡。

21日,一则《拒绝神反转!南京征求6月20日惨烈车祸目击者!》文章在朋友圈广为转发,引发几十万的点击量,文章称“一觉醒来,剧情神反转,南京那个宝马司机,排除了酒驾,也排除了毒驾,还有了驾照,更神奇的是连姓都变了。”与之相呼应的是,“肇事者何以在神智清醒情况下高速驾车撞人?”“为何肇事后,肇事者真面目一直未有示人,甚至出现头盔遮盖?”……一系列网络质疑令这份官方通报陷入了尴尬境地。

本地媒体助力澄清真相

6月21日夜间,面对社会争议的焦点,@扬子晚报刊发《南京警方确认,620重大车祸嫌疑人未抓错、未掉包》长文章,围绕“没毒驾,没酒驾, 他开那么快干吗”、“肇事者被戴头盔,会不会是顶包”等五大疑问进行了解读。文章进一步透露,警方锁定肇事者嫌疑人是通过DNA鉴定确认的,在现场发现的粉末状物品经核实系玉米粉。第二天,《现代快报》也刊发《警方确认宝马司机未酒驾毒驾》文章帮忙传递权威声音。相关报道相比官方通报更为详细、直击舆论焦点,引发各大网站转载,有力地对冲了舆论场的质疑。

谁在推波助澜

在喧嚣的网络舆论场中,拥有30多万粉丝的@警察蜀黍一条微博引起各方注意,“我该这么问:1.之前媒体报道的‘毒驾’‘200码’全是‘目击者称’‘据传’‘疑似’,警方的通报是‘经调查鉴定’,谁可信度高?2.所谓‘白色粉末’,目击者是上去尝了一口呢还是带回去鉴定了知道是毒品呢?3.肉眼能看出200码?4.没驾驶证是谁说的?5.警方撒谎有啥好处?6.想看真相还是想看你想看的?”微博被转评近3000条。@南京发布转发时也不禁感慨:“心情很复杂,很多话想说…”在跟帖中,有网民将矛头指向媒体报道,“不同媒体的报道导致网民质疑,抢新闻头条引发连串质疑!擦亮眼睛,尊重客观事实”。

6月22日,媒体人王海涛发表《南京惨烈车祸:你想要哪种真相》一文进一步反思道,一起车祸,有这么多矛盾的信息,里面肯定有谣言。这条新闻的下面,遍布对警方的不信任….这样的不信任之下,大家便会“想象”真相….如果我们完全相信警方提供的信息,那么,之前的信息,就是充斥着虚假信息的新闻。网友“Sagittaire_Corona”语言激烈地讽刺道:“其实可能就是一人脑子搭错开快车导致交通事故,但是人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什么富二代吸毒,酒驾开车撞死人,然后找人顶包什么的狗血剧情。

诚然,这件事上,未必说怪舆论质疑警方结论。毕竟,2009年“杭州70码事件”至今依然记忆犹新,有过历史教训,出现类似事件网民难免担忧而有所质疑。况且,公信力不是一天毁坏的,也不会在一日内恢复。就当下而言,一切还是得把真相放在第一位,作为新媒体媒介中的每一份子,在调查没有完全结束之前,有关方面、媒体机构、包括我们网民,最好不要轻易表态或者“道听途说”发表带有倾向性的言论,否则也会使自己陷入质疑和被动之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卢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