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12名幸存者口述档案中英文全球首发

14.12.2013  11:25

12月13日,武警战士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敬献花圈。新华社发

4位老兵敬礼致歉。《现代快报》供图

12月13日,南京冬日上空又一次响起凄厉的警报声。在位于江东门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来自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驻宁部队代表和专程来宁的中外和平友好人士共约5000人,举行国际和平集会,悼念76年前在南京被侵华日军血腥屠杀的30多万遇难者,同时警策世人,永远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南京举行国际和平集会

昨天上午10时,在纪念馆集会广场上,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始,拉响警报、默哀、敬献花圈……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何权在仪式上说:“我们在这里重温历史,悼念遇难同胞,就是为了警策世人,永远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就是为了揭露日本极少数右翼分子否定侵略、妄图翻案,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图谋;就是为了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不忘国耻,深刻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就是为了更加坚定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南京市民代表凤永刚宣读了《南京和平宣言》:“我们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开创未来;要维护战后和平秩序和胜利成果,只有和平相处才能和谐发展。

当天,南京市民还分别在普德寺、北极阁、燕子矶、中山码头、五台山、草鞋峡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所在地设立分会场,举行悼念活动。

日团体称不忘滔天罪行

东日本铁路工会中央执行副委员长村田俊雄带领46人的团队来到南京参加悼念仪式,他们拉起白色横幅,上书“我们不会忘记76年前日本侵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也决不允许歪曲和篡改历史,愿中日两国人民携起手来,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村田俊雄说:“曾经的历史不容遗忘,希望中日之间能够长久和平。尤其是近来中日关系趋紧,作为日本人我希望能够吸取历史的教训,谁都不希望再有战争,对平民是极大伤害,希望政治家们铭记这一切。

来自日本的大东仁自2005年以来已多次参加和平集会,并先后8次向纪念馆捐赠1286件文物史料。他说:“史料证明,1937年12月发生在南京的大屠杀的事实不容置疑。这一惨案是人类文明历史中不容遗忘的惨痛记忆,更令世人深刻懂得了和平的珍贵。

口述档案用中英文发布

13日,悼念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6周年当日,美国南加州大学纳粹屠犹研究基金会—影像历史与教育研究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幸存者)口述史分会、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暨扬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共同签署了深度合作意向书,旨在为193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最后的幸存者保留证言,揭示创伤性记忆、悲剧文化、历史废墟对于文明进步的意义。

据了解,自2012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美国南加州大学纳粹屠犹研究基金会合作以来,双方以国际口述档案标准录制了12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影像并编制口述档案(中英文版),这些资料中的部分内容已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13日在纳粹屠犹基金会官网、基金会影像历史档案库官网上用中英两种文字首次向全球公开发布。

其中,首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与杨翠英的影像资料与口述档案已经正式发布,其他10名幸存者口述史料在整理完备后即会对外发布。

大屠杀历史又添新证据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3日获赠168件(套)文物史料和书画作品,其中包括多件珍贵的南京大屠杀历史铁证。

此次新获赠的文物来自国内人士与日本友人捐赠,主要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张广胜先生捐赠的5件文物,日本僧人大东仁与一户晃彰捐赠的近10件文物史料。

自2007年以来,张广胜已先后4次向纪念馆捐赠文物史料1275件。当天捐赠的5件文物包括日本国旗1套、日军侵华“支那事变”战利品短剑一套、南京入城纪念名章(高级私人印章)1套等。最珍贵的当属题有“南京入城”的日本国旗。据考证,在这面旗帜上,侵华日军第十六师团的工兵家永洁将其从日本到中国参加侵华战争经历都记述了下来。旗上详细记录了从天津塘沽港登陆开始,在中国经历几千公里,历时两年左右时间的侵华战争经历。在其中一面日本国旗最正中的显著位置,用毛笔楷书写有“南京入城”四个大字,边上书写“南京城内扫荡战参加”字样,且标注确切的时间为“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即1937年12月14日)。

日本友人大东仁此次捐赠的6件文物史料包括1937年12月12日版《东京朝日新闻》关于南京沦陷的报道;反映南京沦陷时日本靖国神社和日军在南京情况的《祝贺攻陷南京的靖国神社明信片》《攻陷南京的明信片》;介绍日军侵略南京的电影《南京》宣传单等。

此外,日本僧人一户晃彰捐赠了当时侵华日军所用安全套的复制品及一张侵华日军在中国慰安所门前所拍照片。这为研究侵华日军慰安所的历史提供了新线索。

□特写

对不起,当年我们没守住南京

日前,吴春祥、张修齐、冯宗尧和程云4位老兵参加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举行的纪念南京保卫战76周年座谈会。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吴春祥说,当年“南京老百姓积极支持保卫战,为我们送茶水和饮食、油盐,抬担架,我要向大家道个歉,在13号之前,我们撤离了南京,让南京城遭受生灵涂炭”。

在吴春祥老人的建议下,4位老兵向南京人民敬礼,同时表示了对南京人民的歉意。他说:“我等几位对不起南京人民,12月12日撤退的时候部队慌乱,没能很好地组织战斗,使得南京人民在之后的日子里饱受痛苦,在此向南京人民道歉了……

只要还能动每年都要来

数字对幸存者来说等于无概念。不管今年是“纪念的第多少年”,只要能走得动,他们就会出现在纪念馆广场上。

84岁的夏淑琴是他们中的“名人”。5年前,她因反诉日本右翼作者侵权案二审胜诉,被称为“勇敢的老人”。

她依然穿着每年固定穿的紫色棉袄,因早上到馆有点迟,还在生自己的气,嘴里嘟哝着“糊里糊涂的”。但她“清楚记得今天是76周年(祭日),不管怎么样,历史不能忘,年年都不能忘……说起来非常难过,一想起来就掉泪,虽然说‘哭墙’不哭,我还是想哭。”夏淑琴全家祖孙九口人中七口遭日军杀害,当时她只有8岁。“去年,去日本做了12天证言,今年还不知道会不会去。

去年刚得过脑梗的李高山听力明显不如往年,记者发问需凑近耳边重复多次。今年89岁的李高山有着南京保卫战参战老兵、大屠杀幸存者双重身份。“(脑梗)来得比较急,现在还有点后遗症,手有点麻”,但他依然在儿子的陪同下赶到纪念馆,“不能回忆,回忆起来很难过……我们现在就是把历史交代给下一代。

每年和平集会的广场上,梅寿兰总是坐在轮椅上,寒风中排在幸存者座次的第一排。老人今年84岁,一如既往地不善言辞,有什么话,总是交给大女婿梁心流“代言”。“她没有什么文化,想表达说不出来,一谈到过去就哭,没有办法。”梁心流说,本来老人就很少外出,今年还在家摔断了右胳膊,现在恢复得还行,但不能自理;老人很倔,只要能动,每年都一定要来纪念馆。

□揭秘

日军特工制造“文化大屠杀

12日,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孟国祥著的《江苏文化的劫难》一书,首次披露了日军在南京制造的“文化大屠杀”。

孟国祥介绍,根据统计,1937年南京有公私图书馆53家,藏书200多万册。可是,遭日军“文化劫掠”后,仅中央图书馆在南京就损失了近10万册。至于包括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民间藏书等的损失究竟有多重,孟国祥直言不好统计。但据当时参与“整理”的日本人青木实战后撰文指出,被掠夺的书刊文献为88万余册,比当年日本最大的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的藏书还多5万册。此外,南京众多科研单位的10多万件学术标本和1500多箱考古标本也遭到掠夺。

孟国祥称,通过研究,日军对图书的掠夺是有组织的。1937年12月8日,日军特务部组成了“中支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收委员会”,确立了3家主要接收机构。南京沦陷后,日军上海派遣军特务部部长就颁发了《立即检查南京市内的重要图书,准备接收》的命令,开始有计划地开展“文化大劫掠”。

1937年12月22日至31日,日本文化特工先后查封了除金陵大学等美国教会势力范围之外的,南京有可能收藏重要图书文献的地方70余处。1938年7月1日起,日军专设的“图书整理委员会”派人对南京图书进行整理。1939年2月末,日本内阁的东亚研究所还派出10名研究员赴南京整理被劫图书。

据新华社钟欣

现代快报

(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