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南京的士大夫们流行在家里亲自酿酒

27.05.2015  14:30

  核心提示:而到了明代中后期,南京很多士大夫都在家中酿酒,一度蔚然成风。因为他们觉得,市面上卖的酒非常粗劣,色重味浓,如同隔夜的浓茶,而且味道还很苦,一点都不精细,适合市井百姓畅饮,但不符合士大夫饮酒“清雅”之风。在《客座赘语》卷九的“酒三则”中,顾起元记录的南京士大夫家酿的好酒有三十三种之多。

明朝士大夫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佚名,原题为:《明代南京士大夫流行在家酿酒男子头巾花样百出

  “南京大萝卜”一词,早在明代,醉心南京文史的顾起元在他所写的10卷《客座赘语》就有描述:“南都风尚,最为醇厚”。

  在很多专家学者看来,顾起元堪称南京的大学问家,贡献上比得过后来的方志学家甘熙、陈作霖。在南京传世名著推荐书目中,《客座赘语》也堪称一部包囊万千的世俗百科全书。江南时报记者黄勇

  “顾天宫”《客座赘语》记录明代南京大小事

  顾起元生平爱好“采访”各种事

  跟“专业”的官方正史相比,顾起元这位明朝晚期状元出身的乡先贤“随手所书”的松散纪事,反而更有参考的价值。

  10卷的《客座赘语》堪称南京最早的百科全书。后人推断,顾起元极有可能是用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上采录史志,以及访求父老乡亲,因此读来非常真实可信,是研究明代南京的重要参考资料。大到郑和七下西洋的官方记载为何丢失这一谜团;小到明初官场风习——凡“公侯与缙绅及富家”,有宴会必演戏”……,顾起元的《客座赘语》都有所记载。他在自序中甚至半带自讽地说:“余生平好访求桑梓间故事,则争语往迹、近闻以相娱,间出一二区号奇诞怪者以助欢笑。至可裨益地方舆夫考订载籍者,亦往往有之。

  到了清代,《客座赘语》对于方志学家甘熙描述和追忆明代的南京仍然发挥影响。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主任李孝悌特地给南京出版社写来了这样的推荐词:“《客座赘语》成书于1617年,对晚明南京城市日常生活作了全景式的呈现。作者顾起元是万历年间进士,博学多闻。书中记事,除了来自与人对话的‘客谈’外,还结合了大量的文献搜集、典籍考证和田野考察,从花木鸟兽、怪石园林、戏曲歌谣、书画文物,到古礼今俗、神怪传奇、外来事物,都有生动鲜明的描绘,透露出对繁华逸乐的城市生活的眷恋。另一方面,又对民生疾苦、制度兴革有着强烈的关怀,对社会问题和奢靡之风也多所批判。本书是南京记事中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