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山村教师王旭山为学生留深山42年

07.03.2014  17:22

一句承诺 半生坚守

南康山村教师王旭山为学生留深山42年

王旭山正在教孩子们读课文。

不少孩子家离教学点很远,他们的午饭都由王旭山帮忙温热。

    在南康区横市镇西边的深山腹地,有一个叫西湖村的地方。这里四周群山环抱,山高路险,风景秀丽。村里唯一一所小学掩映其中,42年来,朗朗的读书声从未断过。

    这所坐落在偏远村落里的小学,学生却由起初创办时的200多人锐减为如今的9人。学校一切变化的见证者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者,他就是在这个讲台上整整站了42年的教师王旭山。寒来暑往,为了守护深山里孩子的梦想,王旭山用他半生的坚守默默照亮孩子的求知路,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实现了一世的承诺。

    “看到山里孩子上学困难,我不忍心

    南康区横市镇西湖村与上犹县蓝田乡交界,距离横市圩镇18公里,仅有一条崎岖山路与村外相通。横市中心小学教导主任温锦旗说:“西湖村的教学点建于1973年,初建时是完小,现在只有两个低年级,还是隔年招生,是西湖村里低龄孩子的知识殿堂。”2月25日,记者驾车进入横市镇西湖村入口时看到,道路一边是山体,一边是悬崖。来到学校,只见王旭山和往常一样,用带着浓重方言的普通话在简陋的教室里上课。

    “1973年,生产队决定在村里修建一所小学,方便孩子们就近读书。可是村里根本就找不出几个读过书的人,山外的老师又不愿意来这偏僻的地方,谁来当老师成了大难题。”西湖村原村支书刘志明介绍,这一年,邻村的王旭山刚好高中毕业。得知西湖村要盖小学的事后,他主动找到大队干部:“到外面读书后我才知道,山里落后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看到山里孩子连上个学都困难,我不忍心。这个老师我来当!”从此,王旭山带着自己的满腔热情投身到村小教师行列,决心用自己的知识去改变村子落后的面貌。

    也许他自己也没想到,那时的一句承诺成了他大半辈子坚守的理由。随着生源的减少和教育资源的整合,42年后的今天,西湖小学的老师由当初的七人变成了他孤身一人。对此,他说:“我坚信我的选择是对的,在这个村子里我教了三代人,大家都把我当本村人看,孩子们一代比一代有出息。

    “家长的信任,是对我莫大的肯定

    王旭山的家离学校有8公里,需要翻山越岭徒步3个多小时。为了不耽误孩子的课程,近年来,他索性将床搬到了学校。

    “有一年下暴雨,一连下了40多天,引起了严重的山体滑坡,孩子们回家的路都堵住了,桥也坍塌了。有两个学生的家在河对面,每天我都脱下长裤背着他们过河上下学。”深山里蛇虫野兽经常出没。有一次,王旭山在回家的路上看到16头野猪迎面蹿出,吓出他一身冷汗,好在后来侥幸逃脱。

    不过,危险恐惧从没有阻挡王旭山早出晚归的步伐,40多年来他从没有落下一堂课,请过一次假。

    记者正和王旭山聊着,突然一名一年级的学生不停呕吐,还拉肚子。王旭山马上找出药丸给他服用,然后耐心清理地板。王旭山说,由于学校离外面很远,只有定期去外面购置些常用药备着。在学校,王旭山不但要教孩子读书,还得照顾他们吃喝拉撒。他每天都要给孩子热饭烧水,有时孩子们路上淋湿了还要给他们换好衣服。“我与村里的孩子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当爹又当妈的,但我心甘情愿。

    40多年来,王旭山共培养了500多名学生,其中有20多人考上了大学。西湖的村民都记得王老师的好。村民钟华英说:“如果这个学校停办了,我们的孩子就只有去横市镇读书了,走一趟路就要2个多小时。”老支书刘志明的孙子也是王旭山的学生,他认为王老师就是村里的恩人,只有孩子们有了文化,村子才有前途和希望。“家长都很信任我,这是对我莫大的肯定,也坚定着我留下来的决心。”王旭山说。

    “生活上的苦处,只有往肚里咽

    在妻子肖贵英眼里,王旭山是很“不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为了全村的孩子,抛下了一切,至今家境贫寒。

    肖贵英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村里兴起打工潮,她就劝王旭山外出赚钱。如今,外出打工的王家兄弟都盖起了新房,就只剩下他一家孤零零地留在老房子里。“凭那点工资连养活一家人都困难,建房的事想也不敢想。”可吵也好,闹也好,王旭山就是不听。有几次,他拗不过妻子的劝说,打算和兄弟们一起出门打工,可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他又选择了留下。他身边的老师全都陆续离开了,只有他至今在这深山中孤独地坚守自己最初的承诺。

    肖贵英说,丈夫一心扑在教学上,全家的生活重担自然落在了她和儿子身上,沉重的农活劳作让母子三人落下了一身病痛。2010年,她做完胆结石手术,大儿子王先辉又不幸查出患有肾衰竭,现已恶化为尿毒症。就在今年过年,二儿子王先昆也查出得了乙肝小三阳,病情严重。“他是个好人,对村里的孩子们都很好,可我们的两个儿子怎么办?”肖贵英边说边流着泪。“他不是没有机会走出大山,此前,西湖小学五个年级变两个年级的时候,上级同意了安排部分教师转到镇上的中心小学去教书,可他却主动留了下来。因为他担心其他老师留不住!

    王旭山说,这些年自己最愧对的就是自己的两儿子,每次大儿子做血透,自己都没有办法去照顾,只能让孩子一个人去医院。“一边是渴求知识的学生,一边是身患绝症的儿子,如果我丢下村里的孩子不管,他们就要面临失学,我的感情天平只有再次倾向学生。那些孩子都还小,可我们都是男子汉,生活上的难处苦处,只有往肚里咽。

    村里人说,有一次,王旭山的一个学生回来看见他生活如此艰难,赞助他5000元,他却将钱全部捐赠给学校修筑围墙了。

    >>后记

    夜幕降临,记者即将告别这个令人敬佩的默默付出的园丁,和这个大山深处的只有9个学生的村小学。记者忍不住问王旭山,“有没有后悔过?”他说:“国家培养了我,我没有理由不回报!我从没后悔过。我的梦想就是把自己的力量贡献出来,为了村里的孩子,坚持走完自己教育事业的最后一程。40多年的坚守,有付出,也有收获。每次村里的孩子回家过年,他们都会结伴来看望我。这时是我最幸福、最欣慰、最满足的时候。”他望着山外,叹息道:“我年纪大了,还有两年就要退休。这山路又远又危险,如果没有老师来接我的班,孩子们该怎么办?”王旭山没有提家中的困难,只对学校还能不能继续办下去的事甚为担忧……(刘雅琼 记者刘海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