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三风”吹进大街小巷 崇德向善成风化人

24.10.2016  17:39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治国理政不仅仅是“高大上”的大政方针,更关系到寻常百姓家。在江西南昌,随着“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主题活动的展开,一股崇德向善的新风正在大街小巷成风化人。

   着眼于“

  清新家风造就和美家庭

  每天早晨和傍晚,在南昌市进贤县教师进修学校附近的一栋平房旁,都可以看到一位中年男子搀扶着一位偏瘫的老人在院子里散步。男子名叫李国清,今年46岁,是进贤县民和五小校长,偏瘫的老人是他的父亲。

  2000年,李国清的父亲因中风偏瘫,生活不能自理。从那时起,李国清尽心照料父亲生活起居,帮他穿衣、洗漱、喂饭、剃头、泡脚,不让老人受一点委屈。这一坚持就是16年。李国清说:“记得有一首歌唱道‘时间都去哪儿了?’我的时间除了工作,就是陪伴父亲。我很欣慰,因为这16年的坚持,换来了全家的坚强、乐观与和睦。

  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李国清说,儿子李灏看到他孝顺双亲的行为,也十分关心和照顾爷爷。言传身教、代代相传,才能使孝道文化和家风融为一体,让孝顺的家庭美德传承下去。

  自去年4月开展“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主题活动以来,南昌市民身边的好人、好事被发掘、被传扬,全城寻贤、全民崇德的氛围日益浓厚。“三风”活动如一股饱含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清新旋风,吹向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

   致力于“广

  淳朴民风汇聚民众爱心

  在南昌市小金台社区3号院,“空巢老人”们的“总管家”凌苏小有名气。今年60岁的她,既是这个小院里的居家养老志愿者。“有她在,我放心。”提起凌苏,院内老人无不交口称赞。凌苏总是随身带着好几本“特殊账本”。她帮助年龄更大的老人买米买菜,代缴煤气费、水电费、电话费等。老人账上的钱用完了,一时来不及添补,她二话不说先把钱垫上。“老人的儿女不在身边,我就是他们的女儿。”在凌苏眼里,整个小院的居民都是她的家人。

  从个人到家庭、从单元到楼栋,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在凌苏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了志愿服务的队伍。在这个寻常院落里,暖心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上世纪90年代初,南昌市安义县洲上村的骆祖火、骆秋根等人,率先在上海从事铝合金加工、零售,为安义人开辟了铝型材销售加工的新领域。农村“三风”活动开展以来,洲上村对创业文化进行了挖掘和弘扬,树立了一批创业典范,并引导创业成功人士富而思源回馈桑梓。

  为了引导村民邻里守望、互帮互助,县里成立了“三江骆氏基金会”。目前,基金会共收到捐款100余万元,大力开展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等活动,投入村级公益事业。

   立足于“

  纯正社风引领社会和谐

  96166,一个简短易记的号码,整合了公交热线、自来水热线、燃气热线3条热线资源,为百姓对南昌市政公用服务等问题进行咨询、投诉打开了方便之门。

  南昌市政公用集团依托“96166”平台,开展“三风”活动,不断强化服务,改进工作方法,与消防、公安等单位协商成立抄表员、消防员、治安员“三员”联动志愿小分队,发现和消除各类消防和治安隐患,为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一道防火墙。 

  家风、民风、社风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南昌市政协主席周关说,要把“三风”活动与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把“三风”活动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工作的方方面面,把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开展好“三风”活动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弘扬传承要有“三风”传统导入、农村建设要有“三风”精神植入、旅游吸引要有“三风”文化融入、群众工作要有“三风”思想带入。在南昌,各级干部积极为“三风”建设建言献策,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社区和乡村治理,形成遵纪守法、和谐有序的乡风、民风和社会环境。(新华社记者 沈洋 陈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