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临空经济区建千亿级工业园区

20.07.2015  10:01

  

  海派智能手机生产线

  梅岭之麓、赣江之滨,南昌临空经济区一派繁忙景象,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忙而有序的生产车间,向人们昭示着这个昌九一体化纵深发展的战略支点,这片打造核心增长极的主战场,已经成为新兴的发展热土,激起南昌新的发展活力。

  全力构建立体交通枢纽,大力发展临空产业,努力成为全省经济崛起的强力引擎。南昌临空经济区的发展目标非常明确:用3-5年时间,形成以3-5家龙头企业为引领、一批“高大上”项目为支撑、临空指向特征明显、产业链比较完备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成千亿级工业园区。

   海派手机将形成

  6000万台智能手机产能

  南昌临空经济区,处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在海派手机产业园内,技术工人正在流水线上作业,贴片、测试、组装,一台台智能手机逐渐成形。

  “从签约入驻临空经济区到一期工程投产,海派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智慧海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德拥介绍,海派手机产业园项目总投资不低于60亿元,于2014年8月16日签约入驻,分两期建设。

  2014年11月,临空经济区代建的1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交付海派使用;2014年12月,海派进场装修;2015年4月,10条手机生产线设备进场。目前,8条SMT(表面组装技术)生产线安装调试完成正处于待试生产状态,2条手机生产线已经完成了智能手机试生产。

  二期工程正在上马,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产厂房、信息中心、测试大楼、研发中心、调班宿舍等。

  陈德拥介绍:“我们客户包括联想、酷派、HTC等。现在南昌的规模是一个月做100多万台智能手机。”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将形成6000万部智能手机的生产出货能力,预计年销售收入不低于180亿元。”

  智慧海派科技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南昌,目前拥有杭州、深圳、南昌三个自主生产基地。南昌海派手机产业园项目将建成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系列智能手机终端研发、制造基地及手机上下游供应链产业园。

   沿海不少重量级信息产业在这里扎堆集聚

  一年以来,南昌临空经济区紧盯电子信息产业,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在16.8平方公里的直管区,特别是在3平方公里的核心起步区,聚焦政策和资源,深入实施建设区域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核心战略。

  如今,临空经济区成功引进了欧菲光产业园、海派手机产业园、鸿利光电产业园等一批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高端、前端、深端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近200亿元。其中,中国触控系统和数码成像系统的龙头企业、“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3亿元建设的欧菲光产业园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在三年内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中国白光LED器件产业领军者鸿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的鸿利光电产业园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不低于25亿元。

  伴随着鸿利光电产业园、芯地LED驱动IC产业化基地、鹏旭科技产业基地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以及欧菲光产业园一期(LCM)、海派手机产业园一期、恒动汽车用锂电池和系统生产基地等项目陆续竣工投产,南昌临空经济区朝着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的新高地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南昌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柳华说:“这一年多来,临空经济区已经成为南昌市一片新的投资热土,特别是沿海地区不少重量级的信息产业的企业开始在这里扎堆集聚,使得南昌市的电子信息产业这两年年均增长30%以上。

   构建“铁、水、公、机

  立体交通

  南昌临空经济区正在积极申报南昌综合保税区,力争今年年底前获批成立、明年年底前封关运行。通过叠加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保税服务和口岸物流等功能,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促进南昌乃至全省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全新引擎。

  对外开放需要综保区的大平台,也需要开放的交通设施提供重要支撑。南昌的临空经济区和全国的临空经济区相比有什么优势?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柳华表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这个区域里面高度聚合了四位一体的综合交通方式。

  南昌临空经济区充分利用坐落全省唯一的国际干线机场和赣江流域建设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综合码头,铁路、公路汇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逐步构建“铁、水、公、机”四位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为承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提供交通保障。

  当前,临空经济区直管区“四横两纵”的骨干路网正在加快建设,预计2016年年底前实现路网环形互通。其中,金山大道和金水大道分别于2015年10月、8月正式通车,将进一步强化南昌临空经济区与南昌中心城区的贯通对接。金山大道的建成,更将新增一条通往昌北国际机场和九江市的快车道,强力带动机场发展并拉近南昌市与九江市的“双核距离”。

  拥有4个2000吨级泊位,年吞吐量20万标箱的龙头岗综合码头一期工程正在施工,2015年年底前建成投产后,与赣江黄金水道连接,为南昌乃至全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机场方面,力促T1国际航站楼更新改造工程于2015年年底前开工建设。同时,开辟更多、更优的货运航线,大力提升货运量,扎实推进航空物流园建设,助推南昌航空运输物流业快速发展。

  通过机场、码头、铁路、公路之间的互联互通,南昌临空经济区的交通功能将真正地“立体”起来。

   率先在全省全面推行

  人事制度改革

  作为全省寄予厚望的特别发展区、特别管理区、特别创新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是南昌临空经济区“天然”的义务,义不容辞,也是“天然”的责任,责无旁贷。南昌临空经济区,采取了系列变革创新的有效举措,主动适应并逐渐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变革招商引资理念。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的老路越走越窄。为此,南昌临空经济区践行“重资本,轻资产”全新理念,走出了一条招商引资的新路子。比如,通过资本运作,采取并购方式,成功让LED行业顶级的世界500强飞利浦旗下Lumileds的汽车照明系统和大型央企中航科工集团旗下航天通讯板块增量落户;帮助企业建设员工宿舍和标准厂房等非生产性辅助、配套设施,减轻企业固定资产投入,降低投资成本,大大增强了园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和企业投资园区的积极性。

  创新投融资模式。长期通过融资平台举债融资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投融资工作需求。为此,南昌临空经济区以推广PPP模式为契机,实行“股权-产权-地权”投融资模式,重点推进股权投融资,在小资金撬动大投入以及自我造血方面作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不仅参与出资发起设立了一支首期规模5亿元的混合所有、混合经营的产业发展定向投资基金,助力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还积极通过与有关企业进行股权合作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了特定区域、特定项目的开发建设工作。

  推行人事制度改革。为破除传统行政事业机构工作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的积弊,南昌临空经济区秉承“去行政化、效率优先、科学灵活”的原则,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要求,率先在全省全面推行人事制度改革,推动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薪酬管理由“铁工资”向“活薪酬”转变;考核模式由“主观静态评价”向“量化动态考评”转变,大力激发服务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记者 吴跃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