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南昌"之"开放南昌":昌抚将开通公交线
“十三五”期间,昌抚将开通公交线,还将开展轨道交通前期研究
如今的南昌,正以昂扬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如何持续释放城市魅力,在开放中越走越强,南昌有着自己的计划与打算。“十三五”期间,南昌将全力打造“开放南昌”,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昌九一体化等国家和省级战略的机遇,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
昌九一体
打造昌九城区为中心
1小时公路交通圈
我市提出,按照“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总要求,全面推进昌九地区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和产业互补对接,努力打造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大力提升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构建网络完善、高效便捷的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完成昌九大道、昌九高速改扩建、九江沿江大道等重点工程建设,构建以南昌和九江城区为中心的一小时公路交通圈。
大力建设对外连接全国主要大城市的快速客货运输通道,打通北上南下、东进西行的高速铁路,构建纵向京九通道、向莆通道,横向沪昆通道、沿江通道、岳衢通道“两纵三横”路网骨架。加强昌九铁路专用线建设。
构筑覆盖昌九的
高速宽带网络
完善长江干流与内河骨干航道,推进九江港、南昌港一体化发展,加快港口物流和集疏运体系建设,积极融入长江航运体系。发挥昌北国际机场航空枢纽功能,加强与九江机场互动,共同开拓干支线运输和通用航空市场。
推进运输服务一体化,推行公共交通一卡通用。统筹协调公铁水空联运的政策和技术标准,加强综合运输管理衔接,提升昌九多式联运整体水平。实施智慧昌九、无线城市、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构筑覆盖昌九的高速宽带网络。
推进失业保险关系
在昌九间无障碍转移
我市提出,推动昌九两市教育资源共享,鼓励高校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联合办学,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建立适应昌九地区人口流动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医疗卫生合作,共同建立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立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推动医疗机构开展人员交流。
加强社会保障合作,建立社保互通模式,推进失业保险关系在两市之间无障碍转移、医保互认互结、社会福利共享。构建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共同维护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协作,建设“平安昌九”。
昌抚一体
开通南昌城区至抚州城区公交线
在昌抚一体化方面,我市将完善南昌至抚州公路客运体系,加快推进昌抚大道建设;适时开通南昌城区至抚州城区的公交客运班线;加密抚州至昌北机场城际快巴;尽快开展昌抚轨道交通前期研究工作。
积极争取加快启动南昌-抚州-福州高铁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恢复抚河通航;共同争取开通向莆铁路货运快速班列;加强与省铁路投资集团湄洲湾海西物流基地的合作,构建货物进出口快速通道。
推动昌抚户籍管理同城化,建立两市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统筹两市市辖区落户条件,放宽两市间户口迁移条件,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社保同城化,争取实现两地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关系互联互认,医疗养老保险关系正常转移接续,互认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年限。推动两市医疗卫生同城化,建立两地医院远程会诊机制。实现昌抚金融同城化。
区域合作
与长三角城市间
形成“一日通勤圈”
我市将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全面推进与沿江城市对接合作,以对接沿江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为先导,以高等级航道和快速铁路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种交通方式和综合枢纽建设,强化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形成便捷高效、联江通海的综合立体交通格局。中三角城市间形成“2.5小时交通圈”,与长三角城市间形成“一日通勤圈”。
大力承接长三角产业和人才转移,形成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重点承接电子信息、食品医药、轻工纺织、机械等产业转移,加快承接上海、广东以及港台等地产业转移,着力形成多点支撑、多区域联动、全方位深层次参与的区域合作新格局。
争取长江中游省会城市
公交一卡通
我市将联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深化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统筹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长江中游省会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争取赣江航道升级改造、南昌港集约化港区建设、合肥经南昌至深圳高铁、南昌至武汉高铁、西安经武汉和南昌至福州高铁、南昌经景德镇至黄山高铁、南昌至九江和南昌至樟树高速公路改扩建、南昌至茅店高速公路、昌北国际机场扩建、西气东输三线、环鄱阳湖城市群内交通一体化、长江中游省会城市群智能物流网络建设、长江中游省会城市公交一卡通等重大项目。
开放格局
招商引资特重大项目至少400个
我市提出,引导资本双向流动,鼓励企业走出去。支持我市优势产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开展制造业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合作,鼓励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抱团“走出去”。重点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实力、品牌优势和市场基础的大型企业集团、行业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出口创汇企业,鼓励他们到境外设立贸易公司,建立生产企业和开展其他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形成示范效应。
鼓励本地企业与国内外有实力和经验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支持南昌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积极争取我市“走出去”的合作项目纳入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扶持范围。“十三五”期间,引进合同外资5000万美元及立项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招商引资特重大项目不少于400个。
同时,扩大服务领域开放,推动外贸优结构。积极跟进国家政策,推动旅游、金融、教育、文化创意等服务领域的开放,允许外资进入城市综合体、养老、建筑等服务业领域。
争取设立南昌自贸区平台
我市提出,加强城市国际合作,构筑开放大通道。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对接中欧国际班列,进一步打通连接长江水道和出海的通道,与国内主要城市合作开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定期航班,构建开放大通道。
探索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通信便利化,实现与主要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组织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工程市场,打响“南昌建设”品牌,支持企业在沿线地区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
深化与沿线地区在旅游、文化、生态、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合作交流,积极发展友好城市关系。积极争取列为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城市”,为我市在投资政策、平台建设、经贸合作等方面争取更多的国家层面支持。利用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的契机,主动对接、借鉴复制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自贸区试点经验,全面融入长江大通关体系,争取设立南昌自贸区平台。(记者 高小茜 李海燕 吴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