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银元建起南昌交通大厦电 是南昌当时三大建筑之一

08.07.2015  14:29

民国年间与江西大旅社、省立图书馆被誉为“南昌三大建筑


省立图书馆曾被挪作“蒋介石南昌行营


江西大旅社


南昌交通大厦

  民国年间,南昌街头建起了不少新式建筑,其中有三处因外形美观、用途重要被誉为“南昌三大建筑”,它们分别是:江西大旅社、省立图书馆和南昌交通大厦。

  建成于1924年的江西大旅社是一栋中西合璧式的建筑,曾经是南昌最高档豪华的饭店。这里曾经是八一起义总指挥部,周恩来、林伯渠等起义领导人曾在此居住。江西省立图书馆建成于1930年,位于风景如画的中山路百花洲。新馆曾被征用为“蒋介石南昌行营”,当局无数政令、手谕从此发出,对时局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南昌交通大厦落成于1936年,是一栋马蹄形的建筑,抗战期间遭日军轰炸却屹立不倒,后更名为南昌邮政大楼。三栋建筑各自见证了一段历史风云,现在都成为南昌街头不可多得的风景。

  江西大旅社

  1924年江西大旅社豪华落成

  1922年,在南昌颇有地位的商界知名人士、李怡昌绸布店老板李晋笙,与早期以经营盐业发家的包竺峰及其亲友罗和仲一起,集资40万大洋,创办了当时南昌最大的旅社“江西大旅社”。1924年建成后,成为当时南昌规模最大的高层建筑。

  整栋大楼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砖泥建筑,坐南朝北,外观呈银灰色,采用水泥浮雕作为装饰。主体建筑共四层,大楼内部呈“”字形布局,走进大楼,两侧就是账房和服务台,后厅两侧共5间客房,中部大厅是喜庆礼堂,两旁则是嘉宾休息室。二、三层前厅设有中菜馆,四层前厅设有西菜馆,屋顶有露天花园。当时在大旅社住一等房,一个晚上就要花费5块大洋,加上给工人1块大洋的小费,一个晚上的开支就相当于一户普通人家两个月的伙食费。

  今年91岁的市民杨老先生,曾于1948年去过江西大旅社。他告诉记者,那时的江西大旅社是南昌首屈一指的饭店,无论是设施还是服务都属一流。“当年我的大学老师在江西大旅社办婚礼,请我们全班32个同学去喝喜酒。我们都特地借来西服领带,穿得光鲜亮丽前往赴宴。”杨老说。婚宴就在一楼的喜庆礼堂举办,里面摆放着名贵的红木家具,还铺设了地毯。菜肴丰盛可口,杨老对那顿喜宴印象十分深刻。

  曾作为八一起义总指挥部

  1927年7月下旬,准备参加起义的部队到达南昌后,为了便于起义的组织和准备工作,包租了整个旅社。7月27日,以周恩来同志为书记,李立三、恽代英、彭湃同志为委员的党的前敌委员会在旅社内宣告正式成立。旅社一楼的喜庆礼堂,是起义领导人多次举行会议的场所。革命委员会军事参谋团的办公地点和其他机构分设在各层楼里,周恩来、林伯渠等起义领导人也曾在旅社工作或居住过。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领导起义部队2万余人,发动了著名的南昌起义。战斗胜利,旅社的天井和院子里堆放了许多缴获的战利品。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南昌市政府于1956年在这里筹建八一起义纪念馆,并对大楼进行了多次修缮。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总指挥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宣传八一起义和解放军建军史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江西省立图书馆

  曾被挪作“蒋介石南昌行营

  川流不息的中山路上,有一组建筑静悄悄地矗立在湖畔。这组建筑就是江西省图书馆百花洲老馆,也称“蒋介石南昌行营”。1927年,新上任的江西省立图书馆馆长欧阳祖经决定建造新馆。次年10月10日,新馆正式开建,由欧阳诚等人设计监建。欧阳诚的女儿欧阳瑍告诉记者,当时是由父亲接手这个项目。“为了建好图书馆,父亲废寝忘食,甚至因为施工质量事宜与其他股东吵得面红耳赤。建材稍差,父亲坚持退货重买。”欧阳瑍对记者说。

  1930年8月,江西省立图书馆新馆正式落成,共有4栋楼,前楼为阅览室和办公室,中楼为书库,东楼为儿童阅览室,西楼为民众补习学校教室。新馆建成后立即引起轰动,与江西大旅社、民德路邮政局一起被誉为当时南昌的三大建筑。然而,图书馆建成后却一直不能对外开放。从1930年11月起,新馆舍被挪作“国民政府陆海空军总司令行营”(后期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俗称“蒋介石南昌行营”)之用,蒋介石到南昌策划指挥“围剿”工农红军就是在这里办公。从1930年至1935年,当局无数政令、手谕从此发出,对时局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1935年10月,新馆舍归还江西省立图书馆。

  上世纪60年代市民排队进图书馆

  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更名为江西省立人民图书馆,馆址仍位于百花洲。1955年更名为江西省图书馆。黄先生是1964年进馆的老员工,他告诉记者,当时江西省图书馆的办馆方针是“工作重点是科技,藏书重点是古籍”,对读者开放的有报刊室、外借室、科技阅览室、古籍参考室。“那个时候读者相当多,来得晚点就没有座位了,门口经常排着长队。”黄先生说。

  当时,图书馆每天分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间段开放,无论哪个时间段,读者都非常多。此外,年轻人非常爱看文艺小说,一些小说长年供不应求。“我记得有一本名叫《保卫延安》的小说,馆里都买了十几本了,很多人还是难以借到。”黄先生说。截至1965年底,江西省图书馆藏书总量达到861299册,全年接待读者112979人次。1995年,江西省图书馆搬迁至洪都北大道新馆。2006年,江西省立图书馆旧址被评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民德路邮政大楼

  50万银元打造“南昌交通大厦

  在今天的东湖区民德路,有一栋古朴的建筑特别引人注目,它就是民德路邮政支局大楼。记者了解到,邮政大楼于1935年2月动工,耗费50万银元,1936年落成,最初定名为“南昌交通大厦”。大楼楼高2层,建设布局为马蹄形,是南昌当时的三大建筑之一。

  1936年10月10日大厦正式启用后,江西省邮政管理局和江西省电信管理局迁入使用,大厦三分之二用于邮政业务,三分之一用于电信业务。南昌交通大厦开业后,市内邮政服务点以此为中心向城区四方扩展,至1949年5月以前,南昌市区邮政服务点有民德路营业处和中山路、船山路、渊明路、阳明路支局5处。

  抗战期间曾遭日机轰炸

  1938年,日军对南昌进行轰炸,市内一些邮政支局先后迁至近郊山村维持服务。1939年1月,市内除民德路营业处坚持服务外,其余支局先后关闭。

  70多岁的市民廖先生告诉记者,南昌交通大厦也被日军扔过炸弹。当时该大楼楼顶上有一层斜拉式的玻璃雨棚,炸弹落下来时,玻璃雨棚呈粉末状掉下来。事后经过检查,南昌交通大厦没有受损,这和当年花高价打造坚固大楼是分不开的。1939年3月15日,民德路营业处也被迫关闭,员工分批撤离南昌避难。直到1944年,民德路邮政营业处才重新开业。

  1949年南昌解放时,南昌交通大厦大院中间曾筑了一道矮墙,将大楼一分为二,一边由江西省邮政管理局使用,另一边为江西电信指挥局使用。在二楼拐弯处还有一扇木门是常年封死的,1951年合并成邮电局后,木门才打开了,大院也改成一个运动场兼停车场。1958年,省局迁移新址,由南昌市邮电局单独使用。1969年12月,邮电分设,大厦为南昌市邮政局办公与生产用房,定名为“邮政大楼”。2006年,南昌邮政大楼被评为南昌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