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低碳城市如何建?征求意见你说了算
●准备适时拟定车辆限购、区域人口限入等重大公共政策
●禁止种养转基因农产品 公务用车逐步更换为电动汽车
●市内宾馆不再向旅客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一次性拖鞋
适时拟定车辆限购政策、禁止种养转基因农产品、公务用车逐步更换为电动汽车、市内宾馆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和一次性拖鞋……8月19日,记者从南昌市人民政府法制办获悉,《南昌市低碳发展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正式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征求意见稿全文可登录南昌市人民政府法制办网站查阅)。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可于8月30日前将意见通过信函寄至: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新府路118号市政府大楼北五楼南昌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立法处(邮政编码:330038),或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政策】
将适时拟定车辆限购等政策
根据征求意见稿,南昌市发改委应当组织编制南昌低碳发展规划和低碳发展年度实施方案,明确南昌市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年限、排放强度降幅要求、管控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手段等内容,应当针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采取不同的低碳策略。
适时拟定以下重大公共政策,报南昌市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包括车辆限购政策、区域人口限入政策、区域人口迁出政策、建筑节能改造政策、生活垃圾分类政策、高耗能产品淘汰政策、分散性燃煤禁用政策、鼓励营运车辆拼车政策和其他重大公共政策。
拟定南昌低碳绿色标准,包括低碳产业园区标准、工业企业标准、服务业企业标准、农业企业标准、公共机构标准、社区标准、家庭标准以及设备、交通工具、建筑物的能效与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等内容。
【经济】
企业要定期公布温室气体排放信息
征求意见稿明确,南昌市以实现低碳产业支柱化和传统产业低碳化为目标,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引导发展温室气体低排放的大装备、大数据、大流通、大文化、大环保和大农业六大产业。
鼓励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低碳生态学原理创建低碳生态工业园区,有计划地将市区内老工业基地进行升级改造,或者进行转移搬迁。鼓励建设区域性的交通、物流、金融、消费、创意、营运等为中心的各类服务业集聚区,创建现代服务业综合示范区。
各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推动企业制定温室气体减排计划,采取改进设计、采用先进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应用减碳或者无碳技术等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企业应当定期公布温室气体排放信息。
禁止种养转基因农产品
有计划地开展重点行业中典型产品的低碳认证,其他需要进行低碳认证的产品和项目也可以申请认证。取得低碳认证的企业可以实行碳排放产品生产和消费说明书制度。制定对严重污染环境、温室气体高排放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的限期淘汰计划,经南昌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禁止种养转基因农产品。发展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的低碳生态农业,推行科学的、有益于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食品消费模式,实行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安全检测和监督管理制度。
【社会】
公务用车逐步更换为电动汽车
在构建低碳社会方面,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发展轨道交通和大运量的快速公交系统,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每年有所提高。普及新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推广应用智能交通管理技术。限期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公共交通工具。在机场、火车站、客运枢纽站、地铁站等交通集散地,逐步形成多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
实施清洁能源计划,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提高天然气等传统低碳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应当在2020年前普遍使用混合动力能源。公务用车应当逐步更换为电动汽车。
逐步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供电单位所供电的一定比例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照明的使用,优先开发垃圾发电、厨余转化能源。
市内宾馆不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
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节水、节电、再生产品,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行为。南昌市内宾馆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和一次性拖鞋。
南昌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应当节约使用办公用品,节约用水、用电。南昌市幼儿园、中小学校应当将低碳文化融入相关课程中,培育和提高儿童及青少年的低碳生态理念和环境保护观念。
【管理】
不符合区域定位产业要限期退出
征求意见稿明确,南昌市政府应当对主体功能区中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实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和区内居民享有全市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已有不符合区域定位的产业限期退出。
建立南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可以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主参与碳排放配额的交易,南昌市政府应当设立低碳发展专项资金。以温室气体排放主要行业领域煤炭、天然气、石油和电能的使用量为基础,征收设立碳基金。碳基金采取补助、奖励、贴息等方式,支持全市节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新能源、碳汇重点工程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等,用于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生态补偿。
文/记者陈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