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农商银行:“微贷工厂”破小微企业融资难

10.10.2015  11:24

    新华网江西频道10月10日电(沈玉婷 欧阳俊 肖蓓)南昌农商银行是江西省首家改制组建的农商银行,这家开业仅仅六年多的地方性银行,改制后坚持“社区性、零售型”的市场定位,保持“支农支小”的战略定力,将小微企业和各类个私经济作为主要目标客户,成为金融业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一支独特力量。

    “微贷”业务是南昌农商银行促进自身转型的突破口,也是服务地方的主要方式。该行创造性打造“微贷工厂”新模式,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也促进了自身成长。截至2015年8月底,全行小微贷款余额153.63亿元,占贷款总额的66.20%。

    无抵押、标准化、流程化 打造“微贷工厂”新模式

    “微贷工厂”,顾名思义,就是微小贷款的运营机构,主要服务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中小客户,单笔贷款额度5000元至300万元,贷款期限3个月至2年。

    “小微企业融资难,症结在于担保难、融资贵、审批慢。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创新性提出打造‘微贷工厂’新模式。”南昌农商银行董事长应勇说。

    “微贷工厂”的颠覆性,在于它在办理业务方式上“无抵押、标准化、流程化”。标准化操作流程、灵活的贷款审批制度,使得贷款办理时间短、效率高,一般每笔贷款2个工作日以内即可办结,很好地契合了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此外,“微贷工厂”设有申贷热线,客户足不出户即可电话咨询和申请小微贷款。

    南昌市洪城商圈的一位经营户就是“微贷工厂”的受益者之一。2014年11月,这位经营户填写了贷款申请后,短短24小时内,贷款就审批成功,他开玩笑地对南昌农商银行工作人员说:“经历了一个白天和黑夜,眼睛一闭再一睁,贷款就办好了。

    据了解,南昌农商银行“微贷工厂”2013年10月开始筹建,2014年3月28日正式成立。截止2015年8月31日,累计发放贷款 1652笔,发放贷款5.2亿元,带动就业人数近5万人。

    从“等贷上门”到“扫街寻客” 转变营销与服务模式

    长期以来,许多银行习惯坐等客户上门“”贷款。南昌农商银行打造“微贷工厂”后,变“等贷上门”为“扫街寻客”,转变营销模式与服务思路,赢得小微客户和市场。

    据了解,南昌农商银行“微贷工厂”共有员工60余人,12个营销团队分区域对小微客户进行“地毯式”扫街营销。客户经理每天走街串巷,发放宣传折页,宣传微贷业务,通过认路、认人、认门这扫街“三部曲”,充分挖掘潜在优质客户。

    扫户、扫村、扫街、扫园,这是小微客户经理们的日常工作之一,按照标准化的营销模式,客户经理每天深入负责区域开展营销,一些客户和市场机遇因此被发现。

    过去,小微企业因抗风险能力低、企业生命周期短等问题,往往“寻贷无门”。如今,银行主动上门服务,让他们能便捷地获得金融信贷支持。南昌农商银行这样的营销模式也得到一些小微客户的“点赞”。

    搭建支小平台 创新管理机制对接小微金融市场

    为了赢得小微金融市场,在打造“微贷工厂”品牌的同时,南昌农商银行全面开启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以提供更快、更便捷、更安全的信贷服务。

    成立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专营500万以下小微贷款。该行实行审批小组委员会签制,对辖内单户500万元以内的小微信贷业务实行“集中决策、分级授予权、有效监督”运行模式,提高审贷效率;

    制定下发《小微贷款管理办法》等一批信贷管理制度,建立标准化工作流程,优化信贷业务操作程序;

    根据不同客户对象、贷款品种、贷款方式、风险种类等,在进行成本、风险种类等,在进行成本、风险、收益等精细化核算的基础上,实行贷款利率差别化定价,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洪城家电市场商户童新红是该小微信贷业务的受益者与见证者。自2013年7月成为南昌农商银行首批小微贷款客户以来,童新红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50万元助其渡过难关,到2014年扩大经营时获得100万元的专项资金,再到2015年童新红将其他银行抵押物全部转移至南昌农商银行进行抵押贷款,最终获得贷款179万元,可以说,小微贷款的每一次发放,都见证了童新红的成长,而她也成了南昌农商银行忠实的客户。

    通过一年多的运行,南昌农商银行“微贷工厂”以专业、快捷、高效的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