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县剑霞村变迁记:推行协商民主 建设美丽乡村

27.05.2015  17:27

  新华网江西频道5月26日电 “剑霞村 好地方 邻国道 抚河旁 万亩地 千亩塘 种大棚 致富忙……”在南昌县向塘镇剑霞村,这首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三字经被村民们广为传诵。

  两年前,这个村庄还是一副“脏乱差”的图景:学生就读的校舍是危房,村民出门脚踩的是泥土,打开房门看见的是臭水沟。

  拼版图片:河口村小组村道改造前(左)后(右)。

  拼版图片:中心公路改造前(左)后(右)。

  如今,这里已然“脱胎换骨”:新建学校宽敞明亮,水泥马路平整畅通,健身场地设施齐全,每隔20米放置的垃圾桶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变化,就在两年间。

  2013年初开始,南昌市在9个基层单位开展社会治理协商民主实践试点,搭建群众理性表达诉求、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平台。

  作为试点单位之一,剑霞村迅速行动起来。村“两委”班子组织村小组长召开干部大会,针对民主协商的特点和村里的实际情况,商讨出“3211”工作模式:即建立三大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事会、家乡发展委员会)、两小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小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小组)以及一箱一卡制度(村民书记信箱、干群联系卡)。

  “三大会理清工作好思路、两小组创建家乡好环境、一箱一卡建立干群好关系。” 剑霞村党支部书记刘伟平说。

  以村民理事会为例,两年多以来,剑霞村先后成立了25个村民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村小组里德高望重的党员或村民代表组成。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是在村小组集体资金使用以及和集体有关的项目推进过程中把关,并承担村民的一些民事纠纷调解。

  刘伟平表示,村民理事会的成立,可以让村小组的一些民生工程在阳光下低成本地运行,让广大群众确确实实地感受到政府在用心用意、公平公正地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

  拼版图片:剑霞村二干一分渠道改造前(左)后(右)。

  剑霞村河口村小组有村民470余人,2014年由村民理事会会长刘斌牵头,号召村民踊跃捐款40余万元,改造了河口村小组的牌头、池塘,并对村小组进行了绿化、硬化、亮化。

  剑霞村十几户村民搭建违章建筑妨碍了道路通行,经村民理事会牵头,召集各方代表协商,最终成功说服村民自发拆除违章房屋。

  除了村民理事会以外,剑霞村还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推选村里德高望重的五位老党员作为成员,在监督村干部是否认真履职的同时,帮助村干部共同谋划村里的发展,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家乡发展委员会则通过乡贤的力量,为剑霞村争取资金、资源,解决民事纠纷。

  许多村民深有感触地说,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推行以后,村民都开始主动配合村里的发展,自觉维护村里的卫生。现在村里打牌打麻将的少了,认真做事的多了;遇到纠纷闹事的少了,讲道理的多了。

  两年多来,剑霞村辖区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没有出现一次群众上访,治安事件也实现了零发生。

  当地村干部表示,“3211” 工作模式的探索反映出了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的重要意义。以“民事民议民决”为核心的协商民主成为了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金钥匙”。

  南昌县向塘镇剑霞村组干部大会。

  今年春节,剑霞村“两委”班子利用新春佳节村民相对集中的时机,通过开展“述职拜年进农家”活动,进一步把协商民主工作推向高潮。

  在活动过程中,村民们踊跃发言,提意见、谈建议、讲问题。既有村民对村组干部的充分肯定,也有村民对村组干部提出批评、指出不足,气氛十分融洽。

  针对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村干部按照协商民主工作的指导思想,现场商议如何解决问题,得到了村民们的广泛认可。

  “协商民主制度切切实实地带来了村貌民风的转变。”刘伟平说,基层协商民主为群众提供了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村民生活环境改善了,精神文化生活充实了,党群干群关系改善了,村里的事情自然就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