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县百强再进位勇当发展升级“排头兵”之民生篇
强县与富民并举普惠于民
从2011年的10亿元到2014年的30.3亿元,南昌县民生投入成倍增长;从“城乡一体”到“综合医改”“教育均衡”,一项项民生难题在改革试点中逐步化解;从旧城改造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一个个提升百姓幸福指数的民生项目全面推进。始终坚持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让利于民、寓富于民,“强县与富民并举”,南昌县才有了“百强再进位”的源源动力。
加大投入,重点倾斜 :
回应群众“碎片化、多样化”民生需求
南昌县坚持把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向农村、向基层、向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倾斜,2011年全县民生工程投入10亿元,2012年达17亿元,2013年达24亿元,2014年达30.3亿元,资金投入年均净增6亿元以上。民生资金逐年增加,民生工程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组织实施越来越快,受益群众越来越多。
经济蛋糕越做越大,如何分好蛋糕?南昌县坚持将新增财力的大头用于改善民生,按照“百姓点菜、政府买单”的原则,积极回应群众“碎片化、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突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今年共筹集财政性资金约30.3亿元,着重围绕就业创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八个方面,集中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66件实事,力保民生福祉普惠于民。
“民生事业需从政策导向上加以引导、推动。”2013年,南昌县全面取消对乡镇经济发展数据的考核,通过“方向标”的明细推动民生发展,将农民增收作为乡镇考核重要指标。引导乡镇在公共服务、群众服务和营造发展环境上寻求创新和突破。没有了太多“数字指标”压力,乡镇干部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上,用在帮助农民解决困难问题上。
为确保民生资金真正用之于民、惠及于民,南昌县不断健全推进机制,实行民生事项进展“月月报”,扎实有效推动民生工程实施。南昌县还不断强化各方监督,积极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和老干部视察项目推进情况,主动邀请农村“两老人员”参与全县重大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并在县政府门户网站开设重大重点项目专栏,在人流量集中的澄碧湖文化广场通过LED屏和县委权力公开运行专栏,定期公开实施项目,提高群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同时,南昌县通过健全督查机制,加强对民生工程督查管理。今年5月至10月,南昌县在对2012年至2013年扶贫移民资金和社会救助资金全面自查的基础上,重点检查城乡医疗救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整村推进扶贫、扶贫移民搬迁和特困片区扶贫产业化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对群众反映强烈、案件线索清楚的将追溯至以前年度,实现财政资金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城乡一体,敢于碰硬 :
探索破解民生领域改革难题
作为全国18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近年来,南昌县始终以加速城乡一体化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
为让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南昌县在全省率先启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在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南昌县先期投入12亿元,按城镇职工标准,为6.2万被征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参保的退休农民可享受月均1200元的养老金。
为有效解决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南昌县长期免费开展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援助,对自主创业对象每户给予最高9000元的创业补贴,对在单位就业的对象给予最长三年的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让被征地农民有就业能创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为有效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今年起南昌县每年拿出4000多万元实行农村清洁工程。设立3085个农村清洁点,完善基础环卫设施和聘请保洁人员,成立村民理事会,推行长效管理,实现全县农村垃圾处理全覆盖。
医疗卫生方面,南昌县依托全国311个、全省13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的平台,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将医院补偿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在全省率先推行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所有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实行以来,累计为群众减轻药品费用负担5000余万元。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则突出公益性和普惠性,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先行投入2.7亿元,启动乡镇中心校建设,让广大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优质的教育资源,第一批8所中心校已竣工开学。在全省率先建设学校心理咨询室和留守儿童关爱之家、集善之家、青少年关爱中心“三个之家”;全省率先开展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此外,南昌县还率全省之先每年投入1500多万元解决农业生产的灌溉、排涝水电费,帮助农民节约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启动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开通了74条公交班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所有乡镇公交线路的全覆盖。
跳出“县域思维” 巧打“组合拳”:
城镇化拓宽服务民生空间
南昌县按照“依托大南昌、对接大南昌、融入大南昌”的思路,跳出县域思维,正实施以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三年强攻”计划为抓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拓宽服务民生的空间。
旧城改造过程中,南昌县在依法依规、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始终坚守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人均40平方米的补偿政策,克服周边县区政策溢出效应的影响,以现行担当之难换取可持续之路。巧打“组合拳”,对安置房建设“舍得投”、村级产业用地“舍得给”,被征地农民养老“舍得保”、就业创业“舍得补”,最大限度维护群众利益,既拓展了发展承载空间,又不给未来留下包袱。实现村集体经济“越拆越强”,百姓“越拆越富”。
为改善城乡百姓居住条件,南昌县坚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带动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以“空心村”整治和旧村改造为重点,依托“增减挂”政策破解资金缺口,按照不低于同地段中档商品房的标准,着力推进了第一批新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并配套完善了村级卫生室、休闲广场等生活设施。目前,总投资超24亿元、总面积超110万平方米的14个安置点建设已陆续封顶。届时,8463户农民可入住品质社区。
南昌县新城建设注重做好融合,大力完善功能配套,改善百姓居住环境。今年以来,投资10亿元按城市道路标准启动了省城南大门交通主动脉320国道改造工程,有序启动了34条路网、14项环境景观工程建设,并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亿元进行城区绿化建设,城市的品位不断提升,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如今,南昌县城莲塘和小蓝经开区为核心的昌南组团,已经成为南昌市“双核三圈五组团”城市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南昌市区实现城市的功能互补,交通、产业、城镇发展的无缝对接。
南昌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说:“没有回馈民生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就是要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惠来增进人民福祉、增强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为县域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带来源源不竭的动力”。
记者手记:
在冲破雪线、百舸争流的激烈竞争中,南昌县没有停滞徘徊或小步前行,反而焕发出进位的加速度,这得益于对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的积极贯彻,得益于全省经济“领头羊”示范引领的奋勇担当,得益于百万人民敢闯敢试的坚定决心。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谋求县域经济发展升级?梳理南昌县赶超发展之路,启示有三:
——实干苦干提升发展潜力。96,88,86,82,75,67,52……从数字角度分析,越到近三年,在全国经济整体下行的大环境下,南昌县百强进位的步伐却越迈越大,越迈越坚定,原因何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南昌县秉持科学发展观实干苦干,南昌县牢牢扭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提出“不要有水分的增长”,不断扩量提质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招大引强推进产业集群,大企业、大项目纷至沓来,财政收入增长实实在在,发展潜力凸显,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得以保持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南昌县的赶超之路表明,实干苦干才有竞争力,实干苦干才能谋长远,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实干苦干。
——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纵观近年来南昌县的发展轨迹,解放思想的因子一直很活跃,改革创新的步伐从未间断。5张国家级改革试点名片,多个省级改革试点名片,十大举措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取消乡镇经济指标考核,全省率先出台招商引资项目落户专家评审机制,城市管理制度改革……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南昌县的改革创新走在全省县域前列。一个地方谋求赶超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只有不断通过改革创新扫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激发发展活力,为赶超发展蓄积能量。
——回馈民力催生发展动力。“发展不能停留在数字上,只有让群众感受到,才算是落了地,群众满意是最大的发展基础”。近年来南昌县始终坚持让利于民,惠及民生,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进而激发全县百姓实干苦干的决心和源源不绝的动力。南昌县的做法告诉我们,县域经济赶超发展需要依靠群众,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回馈于民,更能凝聚全县百姓的力量进一步推动发展。
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江西崛起的筋骨。在我省加快发展升级的大潮中,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探索强县富民新路径,是各地面临的重大课题。不妨借鉴南昌县的经验,实干苦干、改革创新、回馈民力,用真功夫下好这“三盘棋”,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
曾艳芳 胡雪萍 记者 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