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园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05.11.2013  11:57

  前三季度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2180.37亿元,同比增长15.05%

  工业园区是南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也是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的重要载体。今年以来,我市围绕“打造千亿产业园区”的目标,坚定不移抓产业、 上项目、扩开放、强园区、破难题,南昌园区经济呈现加速发展的好势头,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据市工信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80.37亿元,同比增长15.05%;完成工业增加值605.68亿元,同比增长13.68%;税金总额同比增长14.06%;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9.05%。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2.47亿元,排在全省首位。

   项目建设成果喜人

  今年以来,全市工业园区始终把抓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作为抓发展的主攻点和着力点,每个园区有了明确的产业定位,聚焦发展,围绕确定的主导产业,抓好一批骨干企业,努力打造一批百亿企业和千亿园区。

  7月5日,希腊天然制品有限公司与南昌高新区签约,该公司将在南昌高新区建立包括橄榄油、红酒在内的制造生产厂及高档原装进口橄榄油分拨配送中心和区域销售中心,预计投资3800万美元,达产后将形成年产10000吨橄榄油、红酒及衍生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税收2500万元;

  7月17日,计划投资15亿元的统一集团新生产基地项目与南昌经开区签约,预计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将达22亿元,年纳税约1.3亿元;

  8月28日,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16个零部件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2.4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新增产值20.8亿元,税收3500万元以上……

  工业园区的迅猛发展,离不开我市不断加强政策的保障。今年,我市先后出台了加快南昌工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综合政策,出台了扶持安义县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扶持进贤县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同时,为扶持重点产业的发展,我市还出台了《南昌市重点产业投资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南昌市重点产业投资引导资金管理实施办法》。为推动我市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按照“降门槛、拆篱笆、搭平台、强服务”的要求,我市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产业集聚日益显现

  今年,全市各工业园区进一步加快了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集中力量发展一批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爆发力强的优势项目,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度得到提升,产业集聚度效应日益显现 。

  南昌高新区,以金沙江产业园为载体,以晶能光电、联创光电为龙头,到2015年实现年产芯片700亿粒,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芯片生产基地。1—8月份,该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1亿元,同比增长16.8% ,全年有望突破千亿元,成为全省首个千亿级园区。

  在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我市从政策、资金、配套等方面推动汽车产业发展壮大,一大批汽车零部件项目纷纷开工投产。目前,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有汽车产业投产企业近60家,在建企业超过20家。1—8月份,该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1亿元,同比增长18.5%,今年可突破500亿元关口……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工业园区进一步加快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引导工业园区产业集聚、项目集群,加快引进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效应大、抗风险能力强的骨干项目,着力打造在全省具有优势的重大产业集聚基地,为企业在园区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园区生态化转型加快

  长期以来,我市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上下足工夫。早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市就提出,努力把经开区、高新区等园区(开发区)建设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

  在保持园区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走生态环保立园建园 、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是我市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以来,在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我市以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为契机,促进工业园区走生态立园、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园区生态化转型,使之成为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着力点和支撑点。

  南昌科勒有限公司是由美国科勒公司独资兴建的一家生产高档卫浴水龙头的出口企业。该公司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地把全自动连续的污水处理工艺技术运用到产品 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地降低了单位产出的水资源消耗。此举让科勒公司在生产过程中节水近1/4,每年降低成本近百万元。

  像南昌科勒公司这样的企业在南昌工业园区还有很多。近几年来,我市工业园区在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时,从搞好园区规划、制定产业政策入手,严把招商引资关。我市按照节能、生态、效 率原则,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规范区内企业节能生产,减少产品、材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实现企业“小循环”。

  如今,走在我市各工业园区,星罗密布的厂房中,看不到一根烟囱、一台烧煤锅炉,企业生产、取暖、供热均使用油电等清洁燃料;花团锦簇的高新大道,新能源公共汽车穿行而过,周边污水处理 厂等基础配套设施齐全……

  截至目前,我市基本完成生态化改造,初步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集聚发展、竞争优势突出、生态环境良好的产业集聚区和环境保护的示范区。(李伟强 罗增祥 本报记者 陈明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