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都市报:南昌大学:进入充实内涵、提升发展的十年

04.11.2013  17:33

      11月4日,江南都市报A版以《南昌大学:进入充实内涵、提升发展的十年》为题,用两个版面的篇幅报道了我校周创兵校长做客“江南新视野”第17期所谈的治学理念及办学思路。大江网同步进行刊载,全文如下:

            嘉宾名片      周创兵     1962年生,江苏启东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曾任武汉水利水电大学科研处处长,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等职务,2013年7月任南昌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研究领域为水工岩石力学,出版学术专著1部,SCI收录论文50余篇、EI收录论文130余篇;授权/受理发明专利12项,获批软件著作权登记11项;曾获多项国家级重要奖项。任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同时担任多个岩石领域国际国内权威期刊的副主编、编委,兼任岩土力学与工程、山区河流开发与保护两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特约主持人名片      陈东有     1952年生于南昌市,祖籍江西丰城。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史学博士。现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南昌大学党委副书记等职务。主要从事文学史、社会经济史和管理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A、读懂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办学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自1993年重新挂上南昌大学校牌,又走过了不平凡的20年。面向未来,南昌大学要进入充实内涵、提升发展的十年。      陈东有: 今年7月,您从武汉大学来到了南昌大学,担任校长,可谓是肩负着全省人民的期望。您以前并没有在江西工作、生活过,如何理解南昌大学?      周创兵: 我来了差不多四个月,主要是多看多听多走,深入到院系、机关、后勤中去,到老师和同学们中去。     首先要读懂南昌大学。南昌大学办学历史悠久,从1921年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算起,现在应该有90多年了;从1940年的国立中正大学成立开始算,也有70多年了。1993年,江西大学、江西工业大学合并,恢复了南昌大学建制,学校走过了不平凡的20年。这20年中的第一个十年,是融合发展的十年。青山湖校区虽然是一个相对狭小的办学空间,但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支持下,通过全校师生的艰苦奋斗,两个不同学校在校园文化、院系学科等方面得到有机融合。2003年至今的第二个十年,我的理解是它走过了建设发展的十年,建设了前湖校区。20年过去了,南昌大学的基本学科体系、人才培养构架、办学基本条件等,已经上了一个很好的台阶。除了办学历史悠久,南昌大学人文底蕴也非常深厚。     面向未来,南昌大学需要进入充实内涵、提升发展的后十年。首先要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从规模到质量,从外延到内涵,南昌大学必须加大发展力度。尽管学校已经形成了一部分优势特色学科,但总体而言,作为综合性大学,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发展到她应有的高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也不够合理,发展不够好。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还是学科领军人才缺乏。如何振兴这些学科,重点在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教育教学,强化拔尖人才培养,优化学科结构。读懂南昌大学是一个大话题,我读懂了一些,但还不够,还要进一步体味她的内涵和底蕴。       B、 融入南昌大学      对我来说,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如何尽快融入南昌大学。这个融入我觉得一是思想基础,二是文化认同。要急师生之所急,想师生之所想,顺应师生员工的期盼。      陈东有: 一所大学就是一部书,一部需要一批又一批有真知灼见和能身体力行的教育家、教育人士来读来续的大书。周校长这四个月的调研踏踏实实,对南昌大学的优势和不足也了解得很清楚,尤其是关于综合性大学的定位,我深有体会。      周创兵: 我是一个“进口老表”,我之前工作的武汉大学的学科结构、学科体系,包括校园文化,与南昌大学既有同也有不同。对我来说,不仅要读懂南昌大学,更重要的是尽快融入南昌大学。这个融入一是思想基础,二是文化认同,没有这两方面,融入就是一句空话。我要成为一个地道的南昌大学人。在思想上有了这样一个基础,然后就是文化认同。好在武汉与南昌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我融入新的学校提供了基础条件。融入还需要切入点,那就是去倾听师生员工的心声,去理解师生员工的想法,要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顺应师生员工的期盼。这是我融入南昌大学最根本的途径。我对南昌大学文化还是很认同的。我将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来适应和融合。前几天在北京与南昌大学的校友们座谈,我深有感触地说,十分感谢学校班子成员对我的接纳,十分感谢老领导们对我的关心,十分感谢教职员工以及校友们对我的支持。在校读书的同学们都很可爱,我也感谢他们对我的接纳。       C、 发展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的定位,用四个字表达就是“顶天立地”。南昌大学首先要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再到一定时候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陈东有:对于南昌大学如何实现“充实内涵、提升发展”,有什么考虑吗?      周创兵: 近期要为南昌大学未来的发展定好位。大学,首先就要有个正确的办学方向,是教学型大学还是研究型大学,是多科性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作为一个校长,这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个是她的办学历史、办学现状、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一个是外界对大学的需求,国家需求、地方需求、经济发展需求。作为江西唯一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南昌大学的定位,用四个字表达就是“顶天立地”。这个顶天立地是一种战略。所谓顶天,就是要瞄准国际前沿,围绕国家战略,紧扣地方和区域的需求;立地就是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要扎根在这块红土地,所有的科学研究、学科发展,都要立足于这块红土地。南昌大学首先是江西的大学,其次才是中国的大学,世界的大学。这是个大命题。     南昌大学要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并到一定时候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定位于研究型大学?我认为通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真正能称得上研究型大学的,寥寥可数。一些所谓的顶尖大学大多不是研究型大学,南昌大学更谈不上。我们学校规模大,学科多,但综合实力还不强,各种结构还有待优化:本科生占90%多,研究生只占10%左右。高层次的博士生占比更少,一年才招100多一点。目前,我们的科研经费才3亿多,远达不到学校总预算的30%,这很难支撑起一所研究型大学。另外,我觉得大学的第一任务就是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使命,特别是创新拔尖人才。最近我看到老领导吴官正同志在学校90周年校庆时给学校的题词:“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出拔尖人才、出卓越成果!”我认为这样的定位是比较准确的。     南昌大学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定位,有几个层面的事情要做好。大学追求三个目标最重要:学生成才,是第一要务;学者成功,这是支撑学生成才的基本条件。另外一个就是学校要成名。“成名”虽然带有某种功利主义的色彩,但这是学校追求的目标。什么叫成名?学校培养出一批杰出的校友,产生出一批有影响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对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作出贡献。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追求,定位显得虚无缥缈。所以我们要把学生成才、学者成功、学校成名,也就是“三学三成”,当作基本目标。学校的人财物及综合实力要与之配套。         最近我们提出了称之为“三感”的共同价值导向。南昌大学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我觉得有几个东西要成为我们班子成员及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成为我们的价值取向。首先是师生的幸福感。如果师生没有幸福感,对学校的改革发展不赞成、不支持,学校怎么发展?第二,学校发展的成就感。学校每前进一步,都是我们大家的成就;如果师生员工的人心不能凝聚,你想你的,我想我的,人心都散了,那不行,我们的思想要统一到学校的发展上来。第三就是社会的认同感。要让政府、校友、社会,还有国际上的同仁们,对南昌大学的发展产生认同。我们每一个成员都应当有这“三感”,以这样的价值取向去做事,大学能办不好吗?       D、 南昌大学的办学思路      要构建“人为本,德为先,学为上”的基本理念,要“强学科、精管理、惠民生、兴实干”,要树立“师生是大学里最高等级的公民”这个观念。      陈东有: 您把您的学术专长都用到教育办校上来了,这正应了那句话:无论文、理、工、医,学科不同,但基本的原则和规律是相通的。我在南昌大学教学已经三十年了,作为南昌大学的一员,我特别期待您谈谈实现这一目标的思路。      周创兵: 办学思路是什么?从理念层面来讲,就是要从现在开始,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树立“人为本,德为先,学为上”的基本理念,并付诸于实践。大学以人才培养为基本使命,围绕这个使命有四大主要任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这些工作都是以教师、学生为主体的,所以要以师生为本,“人为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齐家治国平天下”先要“修身”。作为一个老师,首先要立德。德不行,怎么去育人?所以“德为先”。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一定要强调学术立校,要弘扬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学为上”。     我们集体讨论出十二字的今后工作思路,那就是“强学科、精管理、惠民生、兴实干”。这一工作思路很实际,以动词开头,表明我们的决心和意志。什么叫强学科?这里的学科不是狭义的学科,是广义的学科概念。我们把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也放到学科里去。所谓的“强学科”,就是要通过广泛的调研形成南昌大学特有的学科群和优势学科。我们要选择几个学科群创建学科品牌,让人一谈到这个学科,就知道南昌大学。没有学科群的支撑,单一学科发展比较困难。比如说新闻专业,就离不开文史哲学科的支撑。学科交叉能产生新的增长点。我们要从现在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去一个个调研,形成学科建设专项,利用中西部高校综合能力提升计划,扎扎实实地围绕强学科进行建设。要实施校内若干个学科提升计划,如哲学社会科学。要充分利用现有学科形成强势学科,我们老校长就是搞历史的,历史学曾经是优势学科。强学科在本质上就是要强人才,强研究,强培养(特别要强化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强平台,强学科群。     “精管理”,要建立健全大学管理体制机制,运行有章程,管理有制度,日常有监督。学校权力要下放,重心要下移,给学科和学院更多的权力。在人财物的问题上,学院要和学校分权,学校只管宏观。在人财物等资产管理上,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绩效管理制度,谁占用资源,谁就要作出贡献。绩效管理的目标有三个,第一个是理顺体制机制,第二是提高办学效益,第三是让师生员工的气更顺。矛盾是在各种利益冲突中产生的。我经常讲“风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心不齐,心不齐则力不强”,精管理的目标就是让体制更顺,机制更活,效益更好。     “惠民生”,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师生员工的住宿问题、收入待遇问题、工作条件问题等等。现在我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奖助学金标准偏低,要下决心改变这个现状。研究生是学校科学研究与学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要扎扎实实地为师生们做几件有意义的事,其目标就是凝聚人心,凝聚共识,集体发力。     “兴实干”,“强学科、精管理、惠民生”都要靠实干。我们要做八件实事:第一是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特别是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对学科和学院适时地进行调整,以满足“强学科”的需要。第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我们初步计划实施五年,每年拿出2000万元左右,用超常规的办法,为南昌大学吸引高端人才,让强学科有人才基础。当然这要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支持,南昌大学的人才,也是江西的人才。第三是启动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考虑医学教育的特殊性,确保医学人才培养的完整性,赋予医学学科发展更多的自主权。第四就是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怎么办精英教育?通过试验班、特色班、基地班探索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要努力实现三个融合,现在“”和“”是脱节的,这不符合人才成长成才的规律,所以要通过教育改革把它们融合起来;教学和科研也是脱离的,大学的人才培养也要把这两方面融合在一起;再者就是理论和实践的融合。第五是科学研究与协同创新。科学研究不能等靠要,应该主动出击,主动为国家地方发展去谋划,通过整合校内学科和人才资源,整合校内外科技资源,形成合力,按照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扎实开展卓有成效的高水平科技创新。科研要对国家和行业的科技进步真正做出实质性的贡献,要契合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协同创新。比如说景德镇的瓷器、鄱阳湖的生态、昌九一体化等等,要围绕区域产业做大文章。第六就是贴近民生,为师生员工做几件实事。第七是建立健全学校的董事会、校友会和发展基金会,在现代大学制度下实现管理转型,争取社会各界对大学的支持。第八是国际化办学。现在学校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大多是“走亲戚”式的,还只处于国际交流的初级阶段。现在我们要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开展实质性高层次的国际交流,要逐步开展“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这两年如果能把这八件事做成了,就能为未来十年的发展打好基础,开好头,起好步。     最后,我想说说大学文化,这是流淌在每个师生员工心中的东西,特别是校风。什么叫校风?主要是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精神状态,就是学风、教风和作风。没有一个好的校风,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不可能,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不可能,即使有了人才也留不住。校风是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得以可持续、高水平、快速发展的文化保障。现在学校既有教风问题,也有学风问题,更有作风问题。普遍来讲,现在大学机关化、行政化比较严重,存在个人和部门的利益,衙门作风盛行。有这样的校风大学能办好吗?大学要把学者当宝一样呵护,把学生当衣食父母对待,要从立场上和感情上牢固树立这个观念:师生是大学最高等级的公民。我们要共同努力整肃校风,营造严谨求实、乐于奉献、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江南都市报: http://epaper.jxnews.com.cn/szpt/2013/11/11-04/jn/9.jpg   大江网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13/11/04/0127708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