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西网]南昌大都市区规划出炉 未来发展中心将西移

23.04.2015  10:11

        “以京九廊道(昌九段)、京九廊道(昌赣段)、向莆廊道(昌抚)、沪昆廊道和德铜廊道为依托,南昌都市区发展方向将重心西移,留出鄱阳湖东地区生态空间,发展重点突出及西、西南面及北面。”去年起,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南昌市城乡规划局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联合编制《南昌大都市区》。4月22日,记者从市规划部门获悉,该项规划已经出台了初步方案和纲要。

      思路框架  

        大都市区规划核心区为南昌中心城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提出江西省域将形成“一群、两带、三区”的空间结构,其中就有南昌大都市区。江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鼓励支持省会南昌成为带动江西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构建以南昌为中心一小时交通圈范围的南昌大都市区。 作为跨区域规划和前瞻性研究,大都市区规划包括大都市区战略研究和核心区(南昌中心城)规划两大部分。

        根据规划纲要,规划范围包括南昌市域,抚州市的临川区、东乡县,宜春市的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奉新县、靖安县,上饶市的余干县和九江市的永修县。其中,大都市区核心区包括:南昌市辖区、南昌和新建两县(陆域部分),总面积为4700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14至2040年,其中近期为2014至2020年,远期为2021至2040年,远景展望在2040年以后;大都市区人口将占全省的1/4,面积将占全省的1/7,经济将占全省的1/3。

        发展特征  

        潜在的人口红利与人口回流趋势  

        基于卫星影像分析,大都市区1989至2000年用地格局基本稳定;2000年后农田、滩涂湿地、林地减少较快,城镇建设用地大幅增加,特别是2009年之后,南昌周边主要交通廊道沿线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迅速。与此同时,保护与发展矛盾开始显现。鄱阳湖流域开发强度及规模的不断增加,造成湖区面积、流域水质呈下降趋势,水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据六普数据显示,南昌0至14岁人口比重高于全省、全国水平,具备潜在的人口红利;外出农民工人口增速显著放缓,省内就业比重显著上升,有人口回流趋势。我省要依托特有的人口红利和人口回流优势,优化完善服务;科学判断并留足发展空间,具有弹性;通过素质结构的优化,促进南昌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

        奋斗目标  

        实现昌九一体与昌抚联动  

        针对南昌大都市区规划,总体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

        ——面对区域竞合要求,解决区域竞争力提升与城市影响力不突出的矛盾,抱团发展,实现昌九一体与昌抚联动。

        ——面对强核引领的要求,解决南昌核心地位下降与空间规模压力的矛盾,突破行政区划制约,由大城市向大都市区转变,由强调规模向强调质量转变。

        ——面对新型城镇化要求,解决都市区发育不成熟,统筹城镇组群发展,培育都市区次中心城市,选择符合地区特点的差异化、特色化、可持续的城镇发展路径。

        ——面对生态保护的要求,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为主要前提下,强化生态保障底线,走一条绿色、低碳、生态化发展的路子。——面对特色彰显的要求,突出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质,落实山水生态景观格局,推进大生态流域建设。

        区域协同  

        构建“一带一路”发展新高地  

        加快推动昌抚联动,对接海峡西岸,构建南昌“一带一路”内陆开放型新高地。《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愿景与行动》明确: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而南昌是中部地区最靠近东部海港的省会城市,距离福州港500公里,要打造南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构建与中三角、长三角及海峡西岸城市群核心城市更加紧密的“通勤圈”。与中三角核心城市间形成“2.5小时交通圈”;与长三角“一日通勤圈”形成将有利承接产业转移,更将对人员交流、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以及服务外包产生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依托赣抚河道尾闾工程,提升赣江航道船舶通行能力,构建九江-南昌港互动互补的组合港模式,与长三角港口群形成联动;提升昌九综合运输走廊的运输能力,适时增加联系通道;完善南昌、九江港的集疏运体系,增加九江货运滚装码头泊位发挥组合港优势。以空铁联运为依托,进一步强化昌北机场的区域航空枢纽功能,构建组合式的昌九交通枢纽。推动昌九产业互补对接;加快昌九高速“四改八”工程、昌九大道建设,促进昌九城际铁路的延伸;推进公共服务同城化,促进科教文体资源共享和区域环境污染的联防联控。

        产业转型  

        跨越传统工业走向新型工业  

        南昌产业发展路径将跨越重工业化,走向特色轻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的三轮驱动;跨越行政区划走向现代治理模式下具有强核心的都市区;跨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向生态化、低碳化、智能化的新型发展格局。

        产业分工体系方面,将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产业链分工转变,建设产业协作配套圈,提高大都市区产业配套能力。在中心城市,南昌重点建设区域管理控制中心,着重发展公司总部、研发设计、培训以及营销、批发零售、商标广告管理、技术服务等环节;在大都市郊区,南昌县、新建县、抚州市区、丰城市等应发挥区位和工业园区优势,侧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其他城市和小城镇,大都市区其他城市和小城镇应专门发展一般制造业和零部件生产。此外,重点发展航空产业、汽车产业、生物医药、光电产业和出版印刷产业五大创新集群;构建金融商务、总部经济、商贸物流、软件及服务外包、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六大服务支持平台。

        结构优化  

        未来发展方向将重心西移  

        以京九廊道(昌九段)、京九廊道(昌赣段)、向莆廊道(昌抚)、沪昆廊道和德铜廊道为依托,南昌都市区发展方向将重心西移,留出鄱阳湖东地区生态空间,发展重点突出及西、西南面及北面。并划分出南昌大都市核心区、临川城镇组群、丰樟城镇组群、昌九城镇组群、高安城镇组群和奉靖安城镇组群。

        有了高铁、市郊铁路和地铁三大轨道网络圈层作为支撑,南昌大都市区即将进入水运时代—公路时代—高速时代—轨道时代。距离市中心25公里以内为核心圈,即中心城区,就业、居住密集区,要关注核心功能集聚,推动战略性地区转型与提升;距离市中心50至80公里以内为通勤圈,即大都市区,城镇密集,具有廊道连绵发展趋势的地区,要培育副中心,关注服务供给,促进地区职住平衡,提升吸引力;距离市中心200至800公里以内为一日交流圈,即城镇群,要积极做到区域协同,产业承接,旅游观光,紧密的商务往来。(记者孙娟)

6月29日停电公告
  6月29日6:00--10:00110kV广南中国南昌
6月27日停电公告
  5:00--12:00110kV青山湖变洪都中中国南昌
关于2018年5月我市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通报抄告
各县区委、县区人民政府,市委各部门,市直各单位,中国南昌
南昌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 吊销长期未经营企业营业执照决定公告
  在本局登记的南昌金望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省现代装中国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