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提速,朝着美好生活前行 南昌9284户居民居住环境大改善

24.01.2014  10:41

  本报记者 张武明 郑 颖 龚波华

  改善的住房条件、便捷的交通出行、多样的时尚生活……如今,江西人的小康梦正一步步走向现实。每一张幸福的笑脸,都展示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月23日晚,省两会全媒体访谈直播以“小康提速”为主题,邀请省人大代表、上饶市市长潘东军,省人大代表、南昌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建洋,省政协委员、南昌大学副校长朱友林,省人大代表、萍乡市安源区高坑镇丰园村村委会主任赖开洪描绘各自眼中小康生活的美好画卷,并让他们就如何实现小康提速与记者、网友展开即时互动。

  新型社区开创全新生活

  “安置社区与安置小区相比,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内涵却更加丰富”,在谈及为安置棚户区居民而建的红谷滩综合安置社区时,刘建洋介绍说,安置社区更好地配套了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设施,为被征收户创造了一个配套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良的居住环境。

  刘建洋所说的安置社区,位于南昌西客站以东、赣江以西,紧挨赣江景观带,广大被征收户对这个位置表示满意。为方便今后社区居民出行,有关部门配套了公交首末站、交通主干道九龙大道及轨道4号线从该社区中间穿过,构建了以轨道交通、城市公交和绿道步行有机结合的出行方式。配套设施方面,社区配套了4所学校,包括小学、九年义务制学校、初中、高中各一所。此外,九龙湖新城核心起步区内还规划了省妇幼保健院等4所医院。

  “今后,这个社区不仅是一个较高档的商品房小区,还将是一个温馨、和谐的宜居新社区”,刘建洋对该社区今后的蓬勃活力和居民的归属感充满信心。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像抓经济发展一样抓生态建设”,在回答记者关于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提问时,潘东军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比什么都重要,保护好上饶的绿水青山,既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更是政府应尽的职责。

  为此,上饶市严格控制城市开发用地,还绿于民,留足最大的绿色空间建设四省交界、宜居宜业宜游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区域中心城市。今年将重点推进“1+5”信江河谷城镇群建设,打造一个“绿色空间分割、快速通道相连、功能设施互补、市场相互配套”的内陆地区城镇化建设示范区,让城市更宜居。此外,上饶市还将充分发挥市内旅游品牌较多的优势,把旅游业作为首要产业来抓,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标兵、绿色崛起实践先锋。

  让农民的腰包尽快鼓起来

  来自最基层的赖开洪,用亲身经历回答了主持人关于如何让农民增收致富的提问。他所在的丰园村,原来十分落后,村民连喝水都要走到十里地外。为了帮助村民致富,赖开洪在村里兴办企业,把闲置的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安排进厂上班,村民收入大幅提高。

  赖开洪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就要让农民改变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生活模式,大力发展工业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赚钱。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造就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

  南昌9284户居民居住环境大改善

  自去年7月起,南昌市启动了新一轮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工作。刘建洋介绍,去年,南昌中心城区重点推进了十字街、万寿宫等十大改造项目。截至目前,征迁任务基本完成。

  为使“棚户区改造工程”变为“宜居工程”,南昌市围绕“和谐有序”这一中心,坚持不与民争利,改善被征迁户居住质量,对选择就近安置的,实行“拆一还一、以旧换新”政策;对选择货币补偿的,在被征收房屋市场评估价基础上,再补助20%;对选择异地安置的,按照“用地段区位换面积”的办法进行优惠安置;被征收房屋建筑面积小于36平方米的,无偿补齐至36平方米,选择异地安置的,可直接调换红谷滩综合安置社区一套50平方米的住房。

  [1]  [2]  下一页

 

来源: 中国江西网—江西日报
编辑: 薛岚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