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建华在中国共产党南昌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08.10.2016  14:05

担当首位使命 率先全面小康 为建设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城市而不懈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南昌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龚 建 华

(2016年9月27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南昌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南昌决胜全面小康、即将迈入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担当首位使命,率先全面小康,为建设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城市而不懈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南昌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砥砺奋进,奠定“三个文明”融合发展的坚实基础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南昌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市委主动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五年来,我们咬定经济发展不动摇,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持续壮大,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均突破4000亿元,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1%,增速列全省设区市第一;财政总收入突破7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夯实,汽车、食品等传统产业规模加速壮大,航空、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形成超千亿产业1个、超500亿产业4个;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增速追平二产,全省金融商务区累计入驻各类金融机构185家;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区域协同能力稳步增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均突破1000亿元,纺织服装、医疗器械、新型建材等特色产业基地做大做强,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并进的良好格局。

  五年来,我们坚持建管并重不偏废,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227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280平方公里,增长23.3%,九龙湖新城引领新城开发建设浪潮,朝阳新城、瑶湖生态科技新城蓬勃兴起,新建县撤县设区,大南昌雏形基本形成。功能设施明显优化,开辟地铁新时代,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行,2、3号线全面开工,城市快速路网建设加速推进,棚改旧改、“拆违拆临”成效显著,城市综合体等商业业态不断涌现,现代化气息日益浓厚。管理水平有效提升,逐步由“治标”转向“治本”,朝着精细化、扁平化、常态化迈进,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检,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成功夺取“全国文明城市”金牌1。村镇建设成效显著,特色小镇、“五位一体”综合示范村建设和通道“五化”、新农村村点整治扎实推进。生态建设深入推进,“蓝天、清流、净土”行动2成效显著,大气环境质量连续多年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河湖长制”全面推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稳定在100%,绿化覆盖面积达1.2万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五年来,我们深化改革开放不停步,发展活力竞相迸发。改革攻坚成效显著,基本完成市级层面改革任务342项,“三单一网”建设3、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和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企业事中事后监管等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创新创业如火如荼,实现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零突破”,建立创业孵化基地35个、创客空间94家,成功入选全国“两创示范”城市。对外开放硕果累累,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携手武汉、长沙、合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崛起战略和区域合作;昌九、昌抚一体化加快推进,国家级“赣江新区”和综合保税区等重要平台顺利获批,构建全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工作扎实推进,累计批准外资企业796家,实际利用外资138.11亿美元。

  五年来,我们聚焦民生福祉不懈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小康进程加速,2015年实现程度达94.93%,位列全省设区市第一。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15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1万元,贫困人口减少11.4万,城乡居民就业率和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中小学和幼儿园网点建设扎实实施,教育部批准在南昌师专基础上筹建豫章师范学院,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部启动、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成功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谐局面持续巩固,深入推进平安南昌和法治南昌建设,不断完善“天网”工程,有序推进司法公开,全面落实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深入实施“第三方”介入信访工作机制,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被评为“2011-2015年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

  五年来,我们狠抓党的建设不松劲,政治生态不断优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着力打造特色党建品牌,以“党建+”理念为引领,积极推行“民情家访”、基层协商民主等做法。坚持以“实在、实干、实绩”为导向,建立以“四看一听”4为主要内容的干部选任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压紧压实“两个责任”,扎实推进“把纪律挺在前面”先行先试工作,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支持人民政协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持续巩固,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强化,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成功夺取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过去五年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在南昌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坚实足迹。这是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亲切关怀下取得的,是在历届市委班子砥砺前行、接续奋斗中实现的,是在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开拓进取下创造的。我代表中共南昌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全市共产党员、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昌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南昌发展的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实践,我们在收获丰硕成果的同时,更得到许多深刻启示,凝练出的宝贵经验,正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基本遵循:

  一是,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始终保持发展定力,不断增强发展自信,在方向上不摇摆、在战略上不折腾、在接续上不“掉链”,以“钉钉子”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既坚持传承又力求拓展,以厚重的历史责任感,驰而不息地谱写南昌发展的新篇章。

  二是,解放思想无止境,向创新开放要活力。思想的先进是本质上的先进,理念的落后是根本上的落后。遭遇发展新常态的挑战,敢于冲破思想藩篱;面对发展新契机的考验,勇于革新传统体制;迎来发展新理念的指引,善于结合实际落地,坚持不懈地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在创新创造中争先进位。三是,自觉把“首位”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担当“旗手”使命。省会城市的地位是既定的,但占据“首位”靠的是一任任的担当和一代代的拼搏。做好全省发展的“排头兵”是应尽之责,当好全省崛起的“火车头”是必尽使命,要把“提升首位度”始终体现在南昌站位的标尺上、贯穿于全部工作的追求中。

  四是,遵循城市成长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相融并进,是各地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用教训和经验得出的基本规律,是南昌长期实践得到的根本遵循,让人民群众共享“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红利,是任何时候都须坚守的定力。

  五是,以人民为中心,端正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新期待作为检验政绩观、责任心和成就感的砝码,把深切的赤子情怀化为增进人民福祉的实际行动,矢志不渝推动南昌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六是,团结,是战胜困难、成就事业的力量和保证。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坚强的向心力,正确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勇于战胜多重艰难险阻,就是市委以及各级党组织始终团结成坚不可摧、无往不胜的领导核心,致力把全市党员干部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共同的目标上来。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促进团结,必须作为一以贯之的尊崇。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突出的是:经济总量偏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任重道远;城市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城乡统筹发展还有“短板”,管理现代化城市的能力亟待增强;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有待提升,生态保护的基础还较薄弱;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能力和作风跟不上新形势、新要求,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任务仍然繁重,等等。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在新起点上寻求新突破。

  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谱写“三个文明”融合发展的壮丽篇章

  今后五年,我们将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继而迈进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这五年,是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基本成型和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南昌推动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和率先在全省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期。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务必坚定目标方向,主动担当使命,不断谱写南昌发展新篇章。推动“三个文明”融合发展,是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紧迫要求。中央“五位一体”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省委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都对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晰了思路、提出了要求。具体到南昌实践中,必须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协调融合、更加注重持续稳健,不断开拓转型升级之路、内涵品质之路、生态绿色之路,切实开创“三个文明”融合发展新局面。推动“三个文明”融合发展,是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应循规律。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必定是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的城市,人文厚重、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城市。实现这些愿景,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文明的关系,通过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断提升工业文明的核心价值、增强城市文明的支撑地位、夯实生态文明的保障作用。推动“三个文明”融合发展,是发挥南昌特色和后发优势的必然选择。南昌长期倡导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建设了一大批生态环境项目,成为展示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和竞合发展的特色优势。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必须进一步扬优成势,大力彰显南昌独特发展优势,提升绿色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加速“三个文明”融合发展进程,在风起云涌的区域竞合中,抢先发力,率先作为,赢得南昌应有地位。

  按照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要求,未来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江西工作提出的新的希望和“三个着力、四个坚持”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定推进“四个一”总体布局5,担当首位使命,率先全面小康,不断开创“抢占制高点、聚焦增长极、提升首位度、共筑‘四强’梦”新局面,努力把南昌建设成为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未来五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一个高于”,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首位度持续提升,实现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基本成型;“一个前移”,城市综合竞争力排位在全国重点城市中位次前移,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基础功能更加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城市集聚力、带动力、影响力明显增强;“一个领先”,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在全国省会城市保持领先,空气质量优良率巩固在中部省会城市以及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进一步落实,自然生态环境和市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一个率先”,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化稳步推进;“一个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提升,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指数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基本整顿到位。

  切实贯彻以上指导思想,确保实现“五个一”目标,既是我们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必须应对的严峻考验,更是必须担当的艰巨重任。面对新征程:

  最重要的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唯有方向正确,奋斗才有意义。我们必须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南昌时的亲切嘱咐为指引,进一步强化“四种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确保南昌发展始终在正确轨道上前行。尤其对于那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和制度,毫不动摇地坚持好;对于那些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政策和策略,坚决果敢地变革好;对于那些符合前进方向又切合本地实际的改革和创新,先行先试探索好。

  最关键的是,拓展“三个文明”融合发展道路。必须把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三个文明”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以工业文明为核心,着力培育一产“绿富美”、二产“高新集”、三产“多专特” 6的比较优势,加速三次产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以城市文明为支撑,着力增强城市文化自信和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以生态文明为保障,大力倡导和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着力使“绿色”成为都市流行色彩、“环保”成为社会自觉行为、“低碳”成为市民生活方式。

  最根本的是,弘扬“井冈山精神”和“八一精神”。“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和八一南昌起义赋予英雄城人民跨越时空的最宝贵财富,就是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和“八一精神”。今天及未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争做“井冈山精神”和“八一精神”的弘扬者、传承人,把忠诚融入血液,时刻听党指挥;把担当扛在肩上,始终英勇无畏;把群众装在心中,永远为民奋斗,在干事创业中冲破一次又一次险阻、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誓以一往无前之势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三、强化工业文明核心,实现打造核心增长极的基本成型

  实现“三个文明”融合发展,工业文明是核心,产业发展是关键。要围绕壮大经济实力,紧盯“打造核心增长极基本成型”目标,着力构建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三个文明”融合发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1.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对接“中国制造2025”7,坚持走“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唱响“南昌制造”品牌,建设工业强市。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以产业技术创新为核心、重大项目为带动、市场应用为重点,促进航空制造、智能装备等高端产业加快发展,实现产业规模和龙头企业数量翻番。做精做优传统优势产业,支持食品、纺织服装等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以“南昌光谷”8、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三大产业为主导,加强与关联产业对接互动,不断延伸产业链,以“蛙跳式”发展构建千亿产业集群。深入实施“产业龙头扶持计划”,将政策、资源聚焦到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以点带面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引导创新资源向重点产业、优质企业聚集;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鼓励建立多元化的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各类资本进入我市新兴产业,扩大投资效应,积蓄产业发展后劲。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升级行动,大力发展新经济、新服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不断提升服务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度。增量扩容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产业,加快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积极培育工业设计、大数据、VR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兴产业和业态,打造“南昌慧谷”9;推进全省金融商务区由量的聚集向质的提升转变,设立并加快建设江西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和江西基金产业园,构建与先进制造业相匹配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提升优化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扩大消费,提升家庭服务、文化旅游、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产业,对接“健康中国2030”10,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大力引进培育消费龙头企业,科学布局建设一批商业网点设施特别是大型商贸综合体,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特色商业街,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集聚化、个性化方向升级。加快建设旅游强市,整合资源,完善配套,围绕历史文化、红色旅游、生态休闲、商务会展等领域,打造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围绕“343”目标11加快推进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打造全省旅游核心城市和国内重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3.稳步提升农业现代化。以“南昌绿谷” 12建设为引领,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行农超对接、市场与产地挂钩等现代营销模式,借助“互联网+”,促进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全链条的融合发展,实现农业“接二连三”;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扎实推进“两区一廊”13示范工程建设,打造进贤富硒农业产业园等一批具有南昌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壮大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强以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4.积极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按照全域协同的要求,以差异化考核为导向,构建错位竞合、均衡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做优城市经济,支持城区走集约发展、内涵发展的路子,重点培育电商经济、总部经济、文创经济、时尚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吸引国内外企业在昌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和采购中心,打造城市经济“高产田”,增强集聚带动力;支持各县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做强特色专业园区,更好地承接城区各类生产要素辐射溢出,提升与省会功能衔接匹配的经济实力;支持三大国家级开发区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构建高端产业聚集区,不断增强对全市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主动担当赣江新区建设主体责任,加速形成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推动工业文明发展,事关打造全省经济核心增长极成败,事关全市“三个文明”融合发展全局,我们只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发展定力,坚持不懈地推动产业升级、实力提升,才能勇立全省“率先发展”的潮头!

  四、筑牢城市文明支撑,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都市

  实现“三个文明”融合发展,城市文明是支撑。必须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大力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形象提升、品位彰显,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都市。

  1.深入推进南昌大都市区建设。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推进南昌大都市区建设的新机遇,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实现由大城市向大都市区转变,真正把南昌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积极推进区域协同。主动担负南昌大都市区建设主体责任,充分发挥领先领跑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生态协同、产业协同、城乡协同,抱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主动参与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南昌在大都市区布局中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以区域交通廊道为骨架、以交通时距圈层为依托,加快构建互联互通交通网络,串联大都市区内重要发展区、主要城镇和休闲旅游区,形成“一核、三组、七廊”14的大都市区发展格局,奠定大都市区协同发展的坚实基础。着力统筹城乡发展。以城镇组群建设为重点,探索大都市区组群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做大做强中心城镇,每年选择10个左右乡镇打造特色小镇、30个左右重点村打造“五位一体”综合示范村15。依托“镇村联动”,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产业协作互补、公共服务均等、基础设施共享、生态环境协调的大都市区城乡整体可持续发展格局。

  2.加快实施“揽山入城”战略16。整合提升西山山体在南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构建都市独特生态和形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加快推进西外环外迁、铁路西环线调整、市区至湾里有轨电车、环梅岭交通网络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通山城联系廊道。推动山城一体发展,加快梅岭与周边区域整合,统筹“山上、山下、山前、山后”的城镇布局,分区管控,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山城一体的现代都市新格局。严守保护为主原则,按照“先保护、后利用”思路,尽快启动西山山体生态保护立法工作,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预留发展空间。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充分发挥“揽山入城”对“三个文明”融合发展的标志效应。

  3.大力丰富现代城市内涵。城市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推进规划、建设、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品位、人文风貌和市民素养。建设要科学高效。加快推进“多规合一”17,高水平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以打造发展升级的“四个样板”18为目标,推动红谷滩新区“三次开发”尤其是九龙湖新城建设,并加快瑶湖生态科技新城、儒乐湖新城等建设,研究扬子洲片区规划定位,加速新建区、湾里区融入中心城区的步伐。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探索“城中村”改造新模式,积极推进旧城复兴19。功能要配套完善。持续实施城市“畅通工程”、“良心工程”、“优化工程”,加快轨道干线等城市快速交通体系建设,统筹推进“海绵城市”20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1建设,注重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地上地下空间的联系、渗透与融合,构建现代公共设施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有效应对“城市病”。管理要规范有序。不断强化民本、省会、法治“三种意识”,持续深入开展治堵、治乱、治旧等专项行动,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向精细化、扁平化、常态化转变,努力实现城市环境更洁净、设施管养更精细、城管执法更有力、行业监管更规范、管理手段更智慧。文明要蔚然成风。坚持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深入推进“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文明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4.精心打造城市品牌。特色就是品牌,品牌就是影响力和生命力。在城市化的共性发展中,南昌要脱颖而出,必须紧紧围绕特色资源做文章,全面唱响“红色基因”、“历史文化”、“山水特色”、“时尚动感”四大城市品牌。积极筹备建军90周年纪念活动,策划开发一批红色精品工程,让“天下英雄城”闪耀全国。深入挖掘“十大南昌文化符号名单”22和“十大南昌文化符号提名名单”23的丰富内涵,让南昌深厚历史文化充分彰显。依托赣江“灯光秀”、万达文化旅游城、华侨城娱乐园等引领性项目,吸纳更多流行元素,让“时尚动感”成为城市标签。做活“”文章,用好“”资源,实现“山、水、人、文”融合发展,让“揽山入城、拥江抱湖、山水辉映、天人合一”的城市魅力沁人心腑。

  城市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无论衣食住行还是安居乐业,无论优建善管还是“秀外惠中”,都离不开城市文明的养成与升华。我们必须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努力,不断增进市民热爱家园的归属感,担当呵护文明的主人翁。

  五、彰显生态文明特色,创立“江西样板”的南昌标杆

  实现“三个文明”融合发展,生态文明是保障。必须紧紧抓住江西被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加强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新格局,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打开南昌“窗口”。

  1.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严格执行“先算、后审、再批”程序,坚决杜绝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落户。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循环化改造,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市工业集中发展区逐步按照生态化园区标准进行改造;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能源。

  2.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坚持建设、保护、治理并举,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在优质的环境中生活。严格源头预防,合理设定资源消耗“天花板”,加强能源、水、土地等战略性资源管控,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动态监控、综合评估,强化能源消耗强度控制,做好能源消费总量管理,确保生态红线区域功能不降、面积不减、性质不变。加强专项治理,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实施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改造升级、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等工程,建立大气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和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严格入河(湖)排污管理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建立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安全屏障;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种养业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将“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水经济、水文化”有机结合,打造一批水清岸绿、渠畅路通的亮点景观;加强国土绿化,筑牢林业生态屏障,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城市综合性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等,构建完整的城市绿色网络;加强市域范围生态廊道建设,推动城镇、村庄、道路、水岸、工业园区绿化,扩充绿量、提高绿质、提升品位。

  3.健全环保制度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要统筹谋划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推进、检查考核等工作。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强化指标约束,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考核;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加大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力度,探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实行终身追责;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完善涵盖各要素、覆盖全区域、上下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及产权交易制度,强化企业环保主体责任,鼓励公众和环保组织对政府环保工作、企业排污行为等进行监督评价,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确保英雄城的永续发展,我们责无旁贷。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步伐,未来的南昌,定将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向世人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的秀美画卷。

  六、大力推进动能转换,强化“三个文明”融合发展的促进机制

  实现“三个文明”融合发展,“发展”是前提,“融合”是关键,“机制”是保证。要立足新旧动能转换,从创新、开放、改革、法治上激发出促进融合的无穷势能。

  1.着力打造创新型城市。把创新摆在融合发展的核心位置,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不断焕发创新发展新活力。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水平建设南昌(国家)大学科技城,全力支持以南昌高新区为核心,打造环鄱阳湖区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加快推动“四众”24创业创新支撑平台发展;通过拓展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完善青年创业服务体系等方式,推动创业创新主体由小众向大众转变,形成多元化创业创新人才群落,营造勇于探索、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构建创新发展新格局,依法明晰政府、市场、社会责权利边界,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知识研发体系、创新服务体系和创新保障体系,推动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新的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形成大众参与、各方协同的创新格局。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引才引智力度,促进科技协同创新,打造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团队和成果转化基地,强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基础和引领作用,发挥我市高校集中、科研院所集聚优势,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及所属科研机构合作,构筑全省科技研发高地。

  2.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加快对外开放合作步伐,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推动融合发展创造新空间、提供新资源。打造共进互利“生命共同体”,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国家战略为契机,强化对外交流合作,加速推进昌九和昌抚一体化建设,主动加强与周边市县合作,构建网络完善、高效便捷的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做强对外开放新平台,以国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地区、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等建设为抓手,创新完善“大通关”25格局,着力打造国家级赣江新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等一批新平台,支持向塘争取国家级口岸作业区,全面提升各开放平台建设水平。构建双向开放新格局,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国内外资本、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向我市流动;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

  3.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用好改革先行先试权,为推动融合发展创造新动力。着力提高行政效率,通过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深入推进“三单一网”建设,探索实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进政务公开,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上来,打造公开、透明的“阳光”政府。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降低非公经济准入门槛,鼓励非公经济参与国企改革,激发非公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着力推动“三去一降一补”26,大力推进消费升级和消费模式转变,努力形成供给与需求高效对接、消费与投资良性互动的增长动力新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深化农村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动农村土地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相分离和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等领域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各类要素市场和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4.深入推进“法治南昌”建设。持续厚植“法治”元素,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法治”成为“三个文明”融合发展的重要基因。围绕“三个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加强地方立法,完善地方立法专家顾问制度,建立法规、规章清理和评估机制,实现立、改、废、释有机结合。以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为重点,优化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提高政府行政决策质量。持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司法人权保障,强化司法活动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通过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和考评机制等措施,促进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扩大公民法治教育覆盖面,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创新、开放、改革、法治是推进“三个文明”融合发展的“车之四轮”,我们必须在创新发展上加力,在扩大开放上争先,在深化改革上先行,在法治建设上深化,让融合的活力竞相迸发、发展的源泉充分涌流!

  七、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共享“三个文明”融合发展的实际成果

  实现“三个文明”融合发展,最终目的在于增进民生福祉。必须紧紧围绕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努力使全市人民从“三个文明”融合发展中增强获得感、实现幸福梦。

  1.大力推动社会民生改善。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开发扶贫与救济扶贫“两项驱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扶贫脱贫保障机制,确保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脱贫。实施富民增收计划,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着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推进各领域工资制度改革,力争我市总体工资水平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前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创业扶持体系,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问题,最大限度扩大就业、支持创业。健全劳动合同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全面覆盖、分类保障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探索设立社保战略储备基金,提升困难人群的“造血自救”和长远发展能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老龄政策制度,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健全养老服务标准、行业规范和管理制度,着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重视解决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及失独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运行监测和调控,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采取综合措施,加快缓解过江交通难和停车难矛盾。以“让人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以年初承诺、年终践诺的方式,大力实施百项便民惠民利民工程,确保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

  2.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公共资源均衡化,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整合面向市民的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构建集教育、医疗、人社、城管、交通等各领域于一体的智慧应用体系,大力推进“智慧南昌”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逐步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在公共服务方面享受市民待遇。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加强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继续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促进文化消费,扶持文化精品创作,基本形成普惠性、均等化、覆盖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建设文化强市。加快推进健康南昌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建设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普及全民健身运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重视红十字、残疾人等事业发展,保护妇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3.改进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以全国综治“南昌会议”召开为契机,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综合试点,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加快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把社会治理任务落实到网格,提高社会治理信息化、智能化、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突出做好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创建系列活动,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天网”工程和居民小区、商业网点、经营场所、集贸市场“地网”工程建设,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强化治安、生产、消防、食品、药品等安全体系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打造“平安江西”的“首善之区”。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打造阳光信访、法治信访、责任信访,深入拓展网上信访,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健全完善“两代表一委员”、律师等第三方介入矛盾纠纷的调解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社会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强化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发现、及时引导处置,不断提高网络社会管理水平。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深化国防教育,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扎实做好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

  率先全面小康,是我们庄严承诺的限期目标;共享发展成果,是我们永无止境的为民追求。各级党组织务必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确保如期让全市人民共同沐浴在“小康”阳光下,携手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八、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夯实“三个文明”融合发展的组织保证

  新形势下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仍然繁重而紧迫,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升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为推动“三个文明”融合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1.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筑牢管党治党根基。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坚定履行管党治党重大责任。加强党性修养,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不懈开展党的理论、党性党史和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加强党委中心组和各级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牢记党的宗旨,坚持践行群众路线。巩固和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的成果。不断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努力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恪守政治纪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含糊,确保与党中央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步调一致。牢固树立党章意识,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尊崇党章、遵守党章,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维护党章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和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规定,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完善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谈心谈话等制度,过好双重组织生活。

  2.着力推进干部作风建设,打造坚强有力的班子队伍。把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贯穿于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始终,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改进作风确保长效常态。在改进作风取得初步成效基础上,坚持不懈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驰而不息纠正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完善领导干部作风考核评价机制,铁心硬手整治“为官不为”、“慵懒散虚”等突出作风问题,引导全市党员干部传承英雄基因、弘扬“八一精神”,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教育监管务必从严从实。不断增强领导干部教育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综合能力素质,为改进作风提供重要保障;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建立科学有效的“一把手”监督问责机制,健全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和权力运行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各级领导班子要加强自身建设,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营造齐心协力的团结氛围,提升履职尽责的能力素养,提高科学民主的决策水平,努力成为推动南昌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选人用人坚持德才兼备。牢牢把握改革方向,把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与完善干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激励保障等制度结合起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干部人事制度体系。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严格实行“四凡四必”27,防止“带病提拔”,推动干部能上能下,真正把好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探索建立澄清保护和容错免责机制,鼓励改革者、重用成功者、宽容试错者,为能创新、敢担当、有作为的干部消除后顾之忧。加大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的培养储备选拔力度,全面做好老干部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健全广纳人才的体制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深入推进重大重点人才引进工程,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3.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带领广大群众贯彻市委决策部署、推进改革发展的坚强堡垒。切实筑牢基层基础。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党员流向的变化,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探索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农村社区等各领域党建工作,全面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深入开展“第一书记”挂点帮扶工作,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全面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党建资源整合,为基层组织更好地服务群众提供有力的经费和用房保障。着力纯洁党员队伍。进一步把好党员入口关,规范发展程序,严格组织生活,优化党员结构,提高党员质量,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完善不合格党员认定制度,探索畅通党员出口渠道,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始终保持党的健康和活力。深化基层协商民主。继续推进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协商,搭建协商平台、规范协商内容、健全协商程序、落实协商成果,推动基层协商民主健康有序深入发展。

  4.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猛药去疴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堵住腐败滋生蔓延的源头。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坚持“一案双查”,既追究主体责任、又追究监督责任,既追究领导责任、也追究组织责任,实现问责常态化,解决好管党治党责任层层递减的问题。正确把握和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28,将其贯穿于监督执纪问责全过程。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无论涉及到谁,都依纪依法严惩,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正风反腐向基层延伸。持续推进重点领域“红包”问题和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工程项目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惩治“小官大贪”和“窝案串案”。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支持纪检机关进一步深化“三转”,巩固市纪委派驻机构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县区纪委派驻机构改革。加强市委对巡察工作的领导,坚持深化政治巡察,扎实推进巡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巡察监督“全覆盖”。运用典型案例,加强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效果,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关键从市委常委会自身建设抓起。市委常委会要带头增强党性观念,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带头强化理论武装,提高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水平,提高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的能力。带头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断提高党委科学决策能力,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对台和侨务政策。带头做到廉洁自律,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严格遵守廉政准则,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坚决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切实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带头维护班子团结,形成凝心聚力的良好局面,真正成为一支政治坚定、团结和谐、思想解放、开拓进取、务实为民、廉洁高效的坚强领导核心。

  同志们,屹立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首位的使命在肩,我们唯有坚强担当;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前,我们必须拼搏进取。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强地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为建设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城市而不懈奋斗!

  名词注释

  1.近五年来我市获得的荣誉主要有:2012年7月入选首批“全国创业先进城市”; 2014年1月入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14年2月入选“首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市”;2014年4月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4年6月列为“国家园林城市”免检城市;2014年10月入选宽带中国示范城市;2015年1月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检;2015年2月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5年6月入选“两创示范”城市;2015年11月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16年5月获“2011—2015年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称号;2016年3月“赣江新区”正式获批;2016年6月入选“国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2016年6月获“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2016年7月入选“2016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2016年7月获“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称号;2016年7月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

  2.“蓝天、清流、净土”行动:2013年至2015年,南昌市围绕建设全省空气质量综合整治先行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宜居都市“两区一市”,开展了“蓝天、清流、净土”三大行动,主要内容是推进污染综合防治、生态示范创建、基础能力建设,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坚决执行黄标车限行管理,下决心拆除市区范围的煤锅炉,切实加强对大气、水、土壤以及城市噪音的污染防治。

  3.“三单一网”建设:即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南昌政务服务网建设。

  4.“四看一听”干部选任机制:南昌市近年来探索建立的干部选任机制。“四看”,即一看实绩,二看公论,三看关键时刻表现和组织部门了解掌握的一贯表现情况,四看巡视督导和纪检监察部门掌握情况;“一听”,即充分听取单位党委和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及分管领导的意见。

  5.“四个一”总体布局:市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提出,今后五年全市发展的总体布局为“四个一”,即:一项任务,就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根主线,就是“打造核心增长极基本成型”;一个方略,就是“深入推进‘二十字’总体任务”;一条路径,就是“推动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

  6.“绿富美”、“高新集”、“多专特”:“绿富美”,就是要以绿色农业为引领,努力实现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高新集”,就是在工业发展上要注重培育壮大高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集群、集约和集成化发展;“多专特”,就是要推动现代服务业向多样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7.“中国制造2025”: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8.“南昌光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谷”之一。主要内容是充分发挥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硅衬底LED技术优势,通过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升级,重点发展LED产业、光电显示和移动通讯终端产业、光伏产业和光电子器件等光电四大产业领域,形成以南昌经开区、高新区、临空经济区光电产业集群为主导,青山湖区、进贤县光电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格局。

  9.“南昌慧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谷”之一。主要内容是以创业创新为依托、文化底蕴为支撑,撬动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资本、人才,发挥江西慧谷·红谷创意产业园、江西樟树林文创产业园、699文化创意园、小蓝创业创新基地等园区平台作用,全力打造文化创意、工业设计、大数据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群。

  10.“健康中国2030”:即“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

  11.“343”目标:省委、省政府对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建设的目标定位。即,“三个一流”:一流的考古水平、一流的文物保护水平和一流的展示水平;“四个结合”:坚持遗址公园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三个目标”:将遗址公园建设成为全国旅游5A级景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世界文化遗产。

  12.“南昌绿谷”: 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谷”之一,主要内容是贯彻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以“两区一廊”示范工程为依托,通过实施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秀美乡村建设管理、生态环境优化提升、农民增收致富脱贫、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乡村文化挖掘弘扬等六大示范工程,打造农业农村发展新亮点,加速推进农业农村转型升级发展。

  13.“两区一廊”: 规划范围东至昌九高速,西至昌铜高速,包括以南安公路—万赤公路为中轴的沿线两侧的7个乡(镇、场),即新建区溪霞镇,湾里区罗亭镇,安义县长均乡、万埠镇、石鼻镇和桑海集团四分场,总规划面积约40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域规划建设面积约45.7平方公里,主要包括“两区一廊”即国家级溪霞现代农业示范区、石鼻现代农业示范区及罗亭—长埠都市现代农业休闲观光走廊。未来一个时期,努力将其打造成农业转型升级的新高地、秀美乡村建设的新亮点、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农业农村改革的新标杆,使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样板区。

  14.“一核、三组、七廊”:《南昌大都市区规划(2016-2030)》对大都市区域空间所作的结构性统筹安排。规划形成“一核、三组、七廊”的空间结构,其中,“一核”是指包括南昌市辖区、南昌县和安义县部分地区的大都市区核心区;“三组”是指在大都市区东南部、西南部和北部分别形成三大城镇组群,分别是抚州城镇组群(抚州中心城区、云山、唱凯、李渡等)、丰樟城镇组群(丰城中心城区、樟树中心城区、八景、临江等)和昌北城镇组群(桑海、永修县城、马口、艾城等);“七廊”是指以南昌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形成放射状的七条发展廊道,包括昌九廊道、昌景廊道、昌铜廊道、昌鹰廊道、昌宜廊道、向莆廊道、昌赣廊道,形成“”字形空间发展轴。

  15.“五位一体”综合示范村:通过以村庄规建为先导、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生态优化为基础、以休闲农业为亮点、以乡风文明为根本的“五位一体”综合示范村建设,打造现代新型都市农村。

  16.“揽山入城”: 将梅岭纳入南昌大都市区核心区(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统筹配置梅岭及周边地区空间资源的战略举措。

  17.“多规合一”: 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下发的《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多规合一”工作把相关规划对空间布局、空间定位、空间界限的管控要求落到一张底图上,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深化改革完善空间规划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

  18.“四个样板”:人与自然合一的样板,产业发展“强起来”与城市建管“强起来”并进的样板,改革与法治“双轮”联动的样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融合的样板。

  19.旧城复兴:精明增长背景下旧城改造的新途径和新方式。在落实旧城改造目标任务的同时,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促进土地高效利用和城市功能提升,更好地保护南昌历史文化名城,使旧城重新焕发生机,实现城市活力的复兴、实力的复兴、历史文化的复兴。

  20.“海绵城市”: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1.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

  22.“十大南昌文化符号名单”:八一起义纪念地、八大山人、万寿宫、小平小道、方志敏、西山(梅岭)、西汉海昏侯墓、绳金塔、新四军军部旧址、滕王阁(按首字笔画排序)。

  23.“十大南昌文化符号提名名单”:安义古村、百花洲、李渡烧酒作坊遗址、汪山土库、佑民寺、秋水广场、南昌方言、南昌采茶戏、徐孺子、梅汝璈(按首字笔画排序)。

  24.“四众”:是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25.“大通关”:提高口岸工作效率工程的简称,是口岸各部门、单位、企业等,采取有效的手段,使口岸物流、单证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顺畅地运转,同时实现口岸管理部门有效监管和高效服务地结合。

  26.“三去一降一补”:是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27.“四凡四必”:对考察对象的干部档案“凡提必审”,对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凡提必核”,对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凡提必听”,对线索具体的信访举报“凡提必查”。

  28.“四种形态”: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少数。

6月29日停电公告
  6月29日6:00--10:00110kV广南中国南昌
6月27日停电公告
  5:00--12:00110kV青山湖变洪都中中国南昌
关于2018年5月我市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通报抄告
各县区委、县区人民政府,市委各部门,市直各单位,中国南昌
南昌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 吊销长期未经营企业营业执照决定公告
  在本局登记的南昌金望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省现代装中国南昌
南昌市委巡察公告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中国南昌
6月15日停电公告
  6:00--18:00110kV城北变三路线线中国南昌
6月12日停电公告
  6:00--16:00110kV一交变交干线线中国南昌
南昌市市级河(湖)长名单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河中国南昌
高考期间部分公交线临时改道
  一年一度的高考开始了,中国南昌
江西交警部门发布端午期间出行提示
端午走高速 避开这些易堵路段     201中国南昌
2018年4月各县区“美丽南昌·幸福家园”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考核情况通报
  根据《“美丽南昌·幸福家园”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暨中国南昌
客运驾驶员违规将被“联合惩戒”
超员、超速、不系安全带、拨打手机电话将被列入“黑名中国南昌
昌九高速交通转换到新建路段
  记者昨日从交通运输部门了解到,中国南昌
“随手拍”新增8大类举报内容
可举报客车校车超员、驾车接打电话等违法行为 中国南昌
即日起严查遮挡车牌行为
警方利用高科技还原违规车辆的“庐山真面目” 中国南昌
5月29日停电公告
  6:00--18:00110kV秀泊变学院北线中国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