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开创企业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

21.06.2015  14:03

大数据 大监管 大运用

  随着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也由重视事前审批转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企业事中事后监管成为全国各地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去年10月份开始,南昌市启动了企业事中事后监管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率先研发了“南昌市企业监管警示系统”,依托全市企业监管大数据中心,设置公示平台、监管平台,运用信息公示、联动监管、联合惩戒机制,推动形成以企业“经济户口”为基础的信息化监管体系,取得初步成效。系统自5月1日上线试运行至6月19日零时,社会公众点击达1208879人次。

  企业是否诚信?投诉率高不高?公司信息是否“掺假”?现如今,消费者若对企业信息存有疑问,只要点击进入“南昌市企业监管警示系统”,就可以查看到南昌市任何一家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基本信息、企业年报信息、违法记录、荣誉品牌信息、财产抵押、投诉记录、法院判决等信息。

  “南昌市企业监管警示系统”如何研发?如何运作?如何在企业事中事后监管中挑起“大梁”?

  昨日,记者走进南昌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一探究竟。

   如何运行

  “我们以《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0号文件)和《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为依据,着力开发‘南昌市企业监管警示系统’(下称系统平台),构建‘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建立三项机制,探索企业事中事后监管改革的新路。”在该局6楼的多功能厅,工作人员小余一面打开“南昌市企业监管警示系统”,一面向记者介绍道,其实系统平台的开发并不简单,从技术的开发到数据的挖掘,都由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全程参与研发,逐个攻破难关。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5月份已经上线的系统平台,主页分为了企业信息、守信企业、警示企业、消费警示、办事指南、政策解读六大块。”小余告诉记者,系统自动采集企业行政处罚和其它违法信息后,自动生成监管分类,将违法失信企业进行警示,并采用国际通行的用颜色区分预警类别的做法,用三种颜色区分警示状态:黄色、橙色、红色,而正常企业则用绿色表示。目前,系统实时采集了南昌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安监局等34个企业监管部门的数据。

   如何监管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实现事中事后有效监管的前提条件。系统平台利用“大数据”,实现对企业进行诚信分类后,如何监管才是关键。

  “我们将依据企业分类情况,实施分类监管。”小余说道,对正常类型企业,减少检查次数,适当增加黄色、橙色警示企业的检查次数,对红色警示企业的经营状态、经营行为,进行严格核实,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利用系统分析结果对区域内涉及重大民生、安全等高危重点行业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

  与此同时,通过监管信息在系统上留痕,倒逼监管部门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规范部门履职和执法行为,有利于优化政务环境,避免企业反映较多的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的问题,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系统的考核机制,从源头上杜绝执法部门不作为、乱作为和慢作为的现象发生。

   如何惩戒

  信用监管的核心在于提高市场主体的诚信意识,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营造自觉守信的社会大环境。

  “南昌市企业监管警示系统”建立了“三项机制”:信息公示机制、联动监管机制、联合惩戒机制,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据介绍,联合惩戒机制能够让守信者得“”,对守法诚信企业,我市将在服务上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便利。

  而失信者则必然失“”。我市将向社会公示企业警示类别和受到行政处罚的信息,对警示企业抽查比例相应提高,在注册登记备案中实行审慎审查原则,取消推荐政府规定的荣誉和奖励资格,撤销已获得公示的“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资格,在银行贷款、投融资、注册新公司、工程招投标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

  另外,让企业重在提“”。我市将坚持向全社会公示各类信息,强化信用奖惩的导向作用,用制度引导行业自律,使企业不愿违法,用制度严惩违法。南昌的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希望不要公示违法经营处罚和警示类别等信息,担心经营受影响,宁愿接受比以前更重的行政处罚。

   如何提效

  “宽进严管”之后,市场准入门槛大幅降低,对市场主体微观活动的干预大幅减少,更多的市场主体有机会公平参与竞争。

  “南昌市企业监管警示系统”基本实现了企业监管从事前审批把关监管到事中事后监管的转变,较好地解决了“宽进”后,登记机关、后置许可部门和企业三者之间信息断层,监管缺位和失位的问题。同时,系统平台有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打造客观、透明、权威平台,为“双创”提供一个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使“双创”更加顺畅。此外,系统也能为“双创”者提供大量客观真实的市场信息,让投资更有效率。

  (邓妍 记者 林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