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拟构建“三带三区”产业格局
4月28日,南昌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评估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主要阐明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
重点规划建设223平方公里南昌临空经济区
报告指出,坚持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重点组织实施工业、服务业、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四个“三年强攻”计划。突出产业聚焦、城市拓展、新区建设、城市再造,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城乡民生诉求等方面,建设一批改变城市面貌的重大工程,破解打造核心增长极过程中一切体制机制瓶颈制约。
强力推进南昌临空经济区建设,重点规划建设好面积为223平方公里的南昌临空经济区,将其建设成为空陆联通、产业集聚、开放创新、绿色低碳的新兴经济区和产城融合区。通过以优化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以及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临空指向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构建“三带三区”的产业格局
根据报告,将整合优化、拓展创新产业空间,构建“三带三区”的产业格局。建设半月型产业集聚带,环南昌市北、东、南部,一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小蓝开发区为核心集聚区,重点集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和质量效益,建设光伏产业园、LED产业园、动力城、汽车城、航空城、家电制造基地、新材料制造基地、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生物医药基地。促进昌南工业园、昌东工业园、罗家地区、蛟桥地区调整结构,优化升级,减少区域内工业排放,成为复合型都市产业园区。
建设沿江产业拓展带,以赣江为主轴,形成两岸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建设红谷滩中央商务区和两岸城市服务带生活圈、九龙湖组团铁路枢纽服务业区、樵舍新型重化工业基地,临港产业园、低碳产业园、赣江三角洲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对沿江产业带的基础设施进行专项部署规划和建设,尽快形成优良的产业支撑条件。
建设昌九走廊产业增长带,沿京九铁路轴线,布局乐化空港经济圈核心区、桑海生物药谷、向塘产业物流新城、大温圳工业圈,增强我市产业极化功能,推动省会都市合作区的形成和发展。重点发展临空产业、做大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把向塘的区位优势加快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县域特色工业发展。
建设空港—河港枢纽型产业发展区,以航空和河港枢纽建设为契机,依托南昌经开区、乐化、桑海、樵舍的发展,建设临空制造业基地、临港产业园、空港物流枢纽、航空快递中心、国际商务服务中心、铁路物流园及南昌保税物流园等,开辟临空临港为指向的产业新区和现代新城,布局装备制造高端零部件、电子信息产品、生物科技、医疗器件制造研发等临空高科技产业,以及高端商贸、休闲、旅游、会展、物流等。
建设环城旅游生态型产业新兴区,充分利用环城湖光山色,田园风光等自然风光资源,依托梅岭、西山、南矶山、鄱阳湖、军山湖及农业旅游设施等重要节点,建设快递路网,贯通水道、绿道,加密成交公园、景区、林地,加强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开辟环城水上游大通道,加强生态保护、环境整治和文明提升,建设以原生态、野趣农家乐为主题的环城公园带,大力开发休闲生态旅游,加速发展城郊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此外,发展县域经济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加强新建县工业园、安义县工业园、进贤特色产业基地的产业布局和功能提升,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进一步简政放权 下放经济管理权限
根据报告,创新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将省级下放及属市级的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给县区(开放区、新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通过适度放宽主城区、进一步开放县区、全面放开乡镇落户条件,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落户,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
争取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城市,继续推进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服务镇村联动建设发展。结合建设低碳示范城市,围绕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设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规划环评能评试点。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开展价格改革试点。
积极申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合资办教育,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创新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建立现行公务员制度与市场用工机制邮寄结合的人事管理模式。
2016年规模以上收入突破8000亿元
实施产业强攻工程,围绕打造八大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着力推进“工业三年强攻计划”,力争到2016年规模以上主营收入突破8000亿元,形成汽车、食品、电子信息、新材料4个千亿产业,3个国家级开发区打造为千亿园区;培育60户龙头企业,确保10户过百亿企业、培育10户有望过百亿企业,确保20户过50亿企业,形成对经济发展强大的主体支撑,加大战略新兴产业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快发展和不断壮大江铃集团、正邦集团、格特拉克等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坚持把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南昌市工业发展的关键。
打造老城区核心消费圈
突出大项目和产业集群招商,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小微企业工业园、南昌综合保税区。
此外,按照“高端、高效 高辐射”产业发展方向,以重点集聚区、重点项目、龙头企业、服务品牌四大载体为抓手,三年内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创意中心、区域性消费中心和区域性运营中心等五个区域性服务中心。
加快打造以八一广场、中山路—胜利路街区为中心的老城区核心消费圈,打造以红谷滩中央商务区为中心的新城区核心消费圈,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创意,健康产业,构建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推动建立江西籍高层次科技人才库
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发展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县区开发区和工业区组建若干个生产力促进中心,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鼓励培育高层次人才市场和人才开发基地,推动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江西籍高层次科技人才库,争取举办中国南昌海外创新创业人才交流会。
创新重大工程方面,创新机制,在宽带中国、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诊疗设备,生物育种、通用航空、新能源装备、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化,全民健康示范、清洁生产示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信息惠民等方面组织对接并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
出台《南昌市重大重点项目管理办法》
强化重大项目谋划,在项目有企业中包装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吸引大企业做大做强,在产业转移的机遇中策划项目,吸引发达地区的企业落户。
同时,加大重大项目的推进协调和调度,大力建设高效工程、优质工程、安全工程、廉洁工程、同时完善重大项目督查和考核,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论证评估机制,坚持以效益定项目,以投入供土地,以产业给政策,提高项目的实效性和拉动力,出台《南昌市重大重点项目管理办法》以项目建设评价发展,用项目建设考核县区和部门工作实绩,用项目投资规模和质量效益衡量领导经济工作水平。
积极改善民生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在改善民生方面,大力发展健康事业,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健全医疗救助体系。
同时,实施民生工程,扩大就业实施就业政策,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供保障标准,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被征收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实现城乡各类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尽快改善贫困区域生产生活条件。帮助扶贫对象增收,继续加大法律援助力度,解决特色人群生活困难补助问题,做好过渡性安置帮教工作,加大公共福利设施投入,推动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
(来源:天圆网 记者 刘文君 实习生 何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