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江西新闻网】【南昌新闻中心】重拾“中断”记忆 古墓将有“专业卫士”

18.11.2015  16:19
http://jx.people.com.cn/BIG5/n/2015/1118/c190181-27120327.html
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15/11/18/014459986_01.shtml
http://nc.jxnews.com.cn/system/2015/11/18/014460184.shtml

  淹没在南昌市西湖区十字街居民区内的东汉贤人徐孺子之墓原址地段已被列入旧城改造范围,地下墓室将面临被挖毁。

  11月11日本报刊发了《沉睡近两千年 徐孺子墓面临被挖毁》的调查报道,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姚亚平就此作出批示,要求省文化厅、省文物局介入处理,确保徐孺子墓等文物勿遭破坏。

  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向南昌市文广新局下发督办通知,要求该部门提出、落实有效保护措施,并报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审定,确保古墓安全万无一失。

黎传绪(右一)及守墓人现场向市、区文化部门等部门负责人讲述徐孺子墓情况。

  将成立专门机构予以研究保护

  本报报道也引起了南昌市及西湖区党委、政府重视。11月11日、12日,南昌市委宣传部组织市文广新局、西湖区政府、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及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赴徐孺子墓原址所在地查看,并邀请江西省地方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黎传绪、徐孺子第65代传人徐松龄、守墓人徐志勇到现场指认古墓原址,讲述有关情况。

  据西湖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受相关因素影响,此前西湖区及南昌市相关职能部门并不清楚十字街居民区“藏有”徐孺子墓,以为孺子亭公园的那座衣冠冢就是徐孺子墓。当前,徐孺子墓所处地段被列入旧城改造范围,但具体实施拆迁尚需上报市政府,待正式批准为征迁地块后,方可统一安排、具体实施。

  西湖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报报道见报当天,该局向1996年参与孺子亭公园徐孺子衣冠冢墓碑迁移指导工作的原南昌县博物馆馆长王岚进行了解。王岚证实,衣冠冢前的墓碑确是从十字街409号居民区迁移的,但当年看不出那一带有墓穴迹象,所以未引起文化部门关注。

  西湖区区长梅茂发表示,徐孺子系南昌乃至江西历史上知名的文化高士和文化符号,传承保护和宣传徐孺子等辖区内的历史文化是该区义不容辞的责任。下一步,该区将根据市政府的批复及省、市文化部门的指导意见,确保包括“徐孺子墓”在内的各类有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在旧城改造中得到有效保护。目前,已责成区文化部门、区房屋征迁部门及十字街办认真做好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同时,区委、区政府将成立专门机构,邀请相关专家对徐孺子墓及其他重要文物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予以规划好、保护好。

  拟勘探墓室专家有不同意见

  11月12日,就徐孺子墓保护问题,西湖区政府召开了座谈会,征询见证人、学者及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表示,古墓被夷平后的50年间,市、区政府部门确实对其“中断”了关注,就学者和证人指证的徐孺子墓原址仍需进一步考证,比如测量墓碑与基座的匹配性,如有必要,可邀请省文保中心专业队伍进行发掘性勘验调查,以进一步确定其真实性和历史价值,并及时调整城市规划设计。

  针对徐孺子墓原址“开挖考证”的设想,黎传绪教授提出不同看法。他表示,史书文集诗赋及《西湖志》等史料均对徐孺子墓有图文记述,进贤门外历代出土墓穴中的石碑,众多记载都以徐孺子墓作为地标。另外,徐孺子墓1957年被列为江西省首批保护文物单位,再加上有徐志勇父辈守墓等“鲜活”证据,这些都可以作为认定徐孺子墓的依据。

  黎传绪说,“我不反对考古挖掘。考古挖掘不外乎两种可能,一是发现有和徐孺子相关的物证,二是一无所有。如果发现有和徐孺子相关的物证,那是意外收获。如果一无所有,也不能以此作为否定徐孺子墓的依据。因为历时近2000年的古墓什么情况都可能存在。
  

孺子墓7号”背后有故事

  为进一步求证徐孺子墓原址真实性,11月13日,记者采访了63岁的守墓人徐志勇。

  据徐志勇回忆,抗战期间,他的父亲随爷爷、奶奶从南昌京东开发区太子殿徐家(曾属南昌县管辖)逃荒到南昌城西老福山进贤门,当时那一带全是荒山,人烟稀少,父亲在那安家落户,寄居在徐孺子后人所建的守墓屋中,靠种菜、养猪为生,顺便义务帮徐氏后人看护徐孺子墓。

  守墓屋有3间房,每间约30平方米。当年在守墓屋安家兼守墓的有3户人家,分别住在三间守墓屋中,除了他父亲徐拐子外,还有陈二矮、万云山。他父亲和陈二矮都是1907年以前出生,数年前已去世。万云山仍健在,已年逾90。遗憾的是,万云山年事已高,无法与人正常交流。

  徐志勇说,他和陈二矮的女儿陈芸、万云山的儿子万赣州均出生在守墓屋里,小时候曾跟着父亲守墓。他们三家人寄居在守墓屋不需向徐氏后人交房租,只是口头约定,每年清明、冬至期间,徐氏后人来祭扫先人,由他们三家人负责午饭招待。直到1966年,徐孺子墓被夷为平地后,这一约定不得不中断,而他们仍在此生活。如今,紧紧相连的三家住房就是当年的守墓屋所在地。有关“约定”说法得到徐孺子第65代传人徐松龄的证实。

  徐志勇还向记者讲述,解放初期至1966年,他们三家共用的门牌号是“孺子墓7号”,1966年后,门牌号被改成“十字街239号”,门牌号的变更记录在公安部门有档案可查。

  徐志勇说,徐孺子墓碑有两块,其中清朝雍正年间立的一块汉白玉墓碑,石材厚重,该碑上字迹至今清晰可见;另一块是普通青石料,字迹已风化。1996年迁移墓碑时,他就在现场,当时工人师傅用铁滑轮将两块墓碑吊走并运往孺子亭公园。为证实墓碑去向,当年他先后去了四趟孺子亭公园,查看墓碑是不是立在徐孺子衣冠冢前,汉白玉墓碑是不是被人替换了,看到原物完好无损立在衣冠冢前,他的心也踏实了。

  西湖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徐孺子墓原址在十字街应是不争的事实。但文物保护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省、市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是否需要请文物考古专业部门对徐孺子墓进行勘察、分析甚至挖掘,以进一步确认;是否异地或原址重建徐孺子墓,并根据文物保护法进行相关文物保护方面的规划与设计等,都需要及时明确,属地行政管理部门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和利用。

  江西日报记者童梦宁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