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南昌方言——急需传承和保护的文化“原生态”

03.05.2014  15:07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位南昌人,在南昌出生,吃南昌米,饮南昌水长大,从小到大你填写简历时,籍贯一栏都是填南昌。但有一天,有人冷不防问你:“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你是南昌人呢?”你脱口而出的回答是什么?因为我在南昌出生?因为我父母是南昌人?我相信,你一定是用一句地道的南昌方言来回答他。事实上,一口方言,能让人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同乡。

  乡音方言,是祖宗的语言,是他们坚守文化的精神支柱,是维系一个地域文化世代相传的重要纽带和精神文化生态。方言的功用,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而且是重要的感情交流工具,有着普通话难以比拟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更以其鲜活自然传达出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性情与趣味。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现在的年轻人会说南昌话的越来越少,很多日常用语已经不知道怎样用南昌话表达了。南昌话的存在被越来越边缘化,留住这“逐渐消失的声音”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

  方言如果消失了,将会让地域文化“遍体鳞伤

  ——警惕南昌方言的衰退状态

  方言濒危说是近年来全国学术界的讨论热点,城市的方言空心化和方言词汇普通话化,导致方言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濒危状态。 我省著名语言学专家黎传绪坦率表示,南昌方言目前的确处于较危险的境地。他认为,方言的衰退甚至消亡,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的流动。由于人口的流动,致使各种方言相互影响,结果使各地方言的特点逐渐消失、各地的方言逐渐同化,最终融合。古代的汉民族原本主要生活在中原地区,由于数千年来的战争和动乱,百姓难以安身立命,只得四处逃窜。所以方圆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北方地区形成了统一的“北方方言”。”语言是很容易同化的,我有同学也有学生到广东去发展,没过几年就满口的“粤语”,即使说南昌话也会有些粤语的腔调。”他说,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大发展的变革时期,这也引发了方言的衰退,普通话语音对于汉语方言语音的渗透;普通话词汇替换汉语方言原有词汇;普通话使用领域压缩了方言使用领域。方言是中国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就像古建筑一样,方言不应该成为现代化的牺牲品。他认为,方言在某些地方已经不能完整地进行语言交际,甚至如今的很多青少年不再使用原有方言,改用普通话。

  国家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各地区、各民族、各族群之间的语言隔阂,实现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交际工具的交际功能。“推广普通话并不是为了消灭方言”,然而,黎传绪表示,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普通话的逐步推广和普及,方言流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保护和发展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黎传绪认为,地域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方言消失了,地域文化即便不被“连根拔起”也会“遍体鳞伤”。方言消失必然会导致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流失。因此,在普通话已成为通用语的今天,相关政府部门应切实承担起保护方言的责任。

  方言具有乡土认同的价值,属于故乡的一部分

  ——南昌方言并非“又土又冲”而是‘辣脆”

  “有种饮食叫‘恰饭’,有一种职业叫‘打罗’,有种表扬叫‘接棍’……一则则网络方言段子让南昌网友找到了亲切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说的就是方言。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学生张佳佳告诉记者,他刚上大学的时候,舍友都来自五湖四海,语言上也是各具特色,但是说起来却特别有亲切感。如今的南昌年轻人,有多少人还会说纯正的南昌方言?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年轻人虽然会说方言,但不少已经把家乡话说得南腔北调,串了味儿;更有父母不愿意教孩子说家乡话。

  黎传绪说,记得早在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社会上民众普遍使用的语言基本上都是方言。一些到南昌来工作的外地人,不是说普通话而是说南昌话。当时南昌有两个大群体主要是外地人,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不是标准的普通话,而是带有浓郁南昌特色的普通话。“我们读小学、初中的时候,同学们都是讲南昌话,老师也只是在上课时才说普通话。那时候,老师的普通话也普遍不太标准,我们称之为“南普话”(南昌普通话),有些老教师还是用南昌话上课。”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大力开展。“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普通话必须成为机关工作语言、必须成为窗口单位服务语言,特别是必须成为校园语言。现在的南昌人,包括四县农村,从幼儿园开始,就开始学习普通话、使用普通话。

  南昌方言的迅速衰退,黎传绪认为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方言的主动抵制。现在大多数的南昌人,认为南昌话“太土了”,唯普通话为尊。有些家长,只要一听见子女说南昌话,就严加呵斥。实际上,普通话与方言并不矛盾。方言具有乡土认同的价值,属于故乡的一部分,即使离开家乡,方言还是不能忘的。不少南昌人觉得南昌话“又土又冲”,我省著名语言学专家邵百鸣表示,这是对南昌话的误读:“人们常常形容北京话‘辣硬’,上海话‘甜软’,我认为南昌话的特色就是‘辣脆’。南昌话完整保存了中古汉语中的入声,说快了是会显得有点硬,但这与土和冲完全是两码事。”黎传绪认为,南昌人不会说或说不地道南昌话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方言的认识普遍不正确。如果方言今后只能在表演或历史书上看到,将是件很遗憾的事。而且比起普通话来,方言显得更加生动、活泼,甚至带点喜感,让人有种回味无穷的感觉。“很多文化是包含在方言之中的,很多词义也只有通过方言才能表达出来。方言的存在有益于文化多样性的存在,语言也是多种文化的一种载体,方言的一些意思也是普通话所表达不出来的,所以,方言有必要继续存在下去。

  南昌方言不仅是地理表征和情感纽带,更凝聚为一种文化记忆

  ——保护和传承文化“原生态

  “恰系里哟?侯死人奈!”,一首南昌方言歌曲《藜蒿炒腊肉》被编入江西小学音乐教材一事引发网络热议,有专家表示,方言是对外的一张名片,采用方言音乐教材显得更为亲切。目前,全国已有不少省份已将地方方言歌曲编入教材,并广为传唱。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许多南昌民俗专家和工作者,就开始记录和整理了大量南昌方言民间艺术资料和作品,对继承和保护南昌方言艺术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外,2001年,南昌市社科联确定了《南昌话词汇历史层次研究》的专项课题;2007年,江西电视台制作了用南昌话配音的连续剧《左邻右舍一家亲》……

  邵百鸣认为,保护和传承南昌话,需要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学校、家长等强化自己的方言意识。语言既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各种文化现象都离不开语言的参与,语言在许多文化现象中往往起着主导和核心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所以,对方言一定要重视和保护。

  黎传绪认为,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不是“敌我矛盾”,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应该是“并存并行”的关系。黎传绪曾经把普通话比作“纯净水”,寡淡无味,因为它仅仅是人们的交际工具;把方言比作是“久酿老酒”,意味绵长,因为它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饱含浓郁的家乡亲情和亲人之间的亲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百姓孕育一方语言。“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家乡人。”方言、乡音,是家乡的标志、是乡情的寄托、是乡恋的梦境、更是家乡人亲情的纽带。赣方言内涵极其丰富,历史极其悠久,是汉民族古代语言的活化石。“我认为,我们每个人应该既会说标准的普通话,又会说纯正的家乡方言。在公众场合说普通话,和家人亲友老乡说方言。”南昌方言,仍保留着古语音韵和文化遗存。作为中国多元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民间文化中许多精妙之处往往只有通过方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从这一层面上讲,认识研究南昌方言、保护传承南昌方言,是我们认识、保护和传承南昌历史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6月29日停电公告
  6月29日6:00--10:00110kV广南中国南昌
6月27日停电公告
  5:00--12:00110kV青山湖变洪都中中国南昌
关于2018年5月我市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通报抄告
各县区委、县区人民政府,市委各部门,市直各单位,中国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