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解读】2017:强化担当 努力打造“南昌样板”
坚持产业聚焦 推转型促升级
【报告摘要】
坚定不移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坚持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着力完善工业功能平台。坚定不移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突出抓好生产性服务业,突出抓好生活性服务业。坚定不移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激活农业产业发展动力,持续推进“南昌绿谷”建设。
【报告解读】
我市将坚持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围绕九大重点产业,注重谋篇布局,补链强基,集群发展,围绕产业链,推动技术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平台链的深度融合。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力争到2020年,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1600亿元。着力完善工业功能平台,加快工业标准化厂房建设,力争2017年新建400万平方米。
同时,我市将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推动银行机构改善和创新服务,支持我市重点龙头企业建立资源要素交易市场。将加快红谷滩中央商务区和八一广场中山路市级商业中心建设,加快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和华侨城大型综合文化旅游项目等项目建设,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力争接待旅游总人次突破1亿,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
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我市将依托农产品物流等七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加工产业体系;充分挖掘农业生态观光资源、立足农村传统文化特色,大力发展都市型休闲旅游农业;持续推进“南昌绿谷”建设,推进24个市级以上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优化提升。
坚持区域聚焦 优布局扩开放
【报告摘要】
全面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构建完善开放平台,着力优化开放体制,全面加强区域合作。
【报告解读】
我市将鼓励各县、区依托原有基础、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壮大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着力形成错位发展、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板块。充分利用赣港赣台、中英地方合作联合工作组、中德工业城市联盟、世界赣商大会、洪商大会等重要平台,创新招商理念和模式,开展精准招商,力争引进一批有品牌、有品质的龙头企业,引导外部资金和先进技术更多投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
同时,我市将确保实现南昌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加快打造南昌开放型经济新平台;运用向塘铁路枢纽、龙头港国际码头、昌北国际机场等功能平台,努力拓展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互联互通的开放通道。积极推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工作,主动对接、借鉴复制现有国家级自贸区试点经验,力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引领、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在全面加强区域合作方面,我市将着力加强与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泛珠三角省会城市等协作区的经贸合作和高层互动;全力支持和配合赣江新区建设,推进昌九、昌抚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展合作。加大“走出去”力度,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工程市场,着力打响“南昌建设”品牌。
坚持资源聚焦 强平台优配置
【报告摘要】
集聚金融资源,整合土地资源,激活人力资源。将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资源,更加有效地配置到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上来。
【报告解读】
为持续做大金融平台,我市将稳步推进全省金融商务区做大做强,加快建设江西金融发展研究院、江西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和江西基金产业园,加快建设金融服务平台和金融控股平台,加快组建千亿发展基金。
我市还将科学编制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结合旧城、旧厂、旧村(城中村)“三旧”改造,加大征迁收储和规划调整等工作力度,加快“净地”出让进度;加强新增用地计划指标精细化管理,提高指标使用效益,继续加强闲置土地清理,盘活用好存量土地资源,全力保障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此外,我市将创新人才引进理念,大力推动人才引进理念由单纯的政策留人向事业留人与政策留人“双轮驱动”转变。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着力推进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助推人力资源产业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企业、中介、猎头公司市场化引进人才。深入实施“洪城特聘专家”、“洪城计划”、“海鸥计划”等重点人才引进培训计划,探索灵活高效的人才激励政策和人才公寓等精准化人才服务。
坚持政策聚焦 抓改革促创新
【报告摘要】
突出提升改革成效,全面激发“双创”活力,优化“双创”服务,加快科技创新,强化资金保障,营造良好氛围。
【报告解读】
我市将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120条政策措施为具体抓手,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三单一网”改革,加快流程再造,提高审批效能,推动政务服务网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加大失信惩戒力度。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非公企业做大做强。
在优化“双创”服务方面,我市将通过“互联网+”,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加大创新成果转化政策支持力度,提升科技保险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效益。以入围首批全国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试点城市为契机,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全力打造以南昌高新区为龙头的“1+4”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推进南昌(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积极打造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企业创新平台,力争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家。
同时,我市还将以成功入围国家第二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为契机,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设立“南昌市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启动“洪城科贷通”业务。
围绕建宜居宜业城市 突出抓统筹创品牌
【报告摘要】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加快城市品质提升,加快新农村建设,大力彰显生态优势。
【报告解读】
我市将大力推进九龙湖新城、儒乐湖新城、瑶湖新城、望城新区建设,统筹推进洪都新城、朝阳新城建设,加快湾里融入主城区步伐。对老城分片区进行改造,推进青山湖西岸、临江商务区、洪都文化创意区、坛子口服务业繁华区建设。
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市将全力推进洪都大道高架、昌南大道改造、昌九大道改造二期等项目,完成沿江南北大道快速路、红谷隧道、绕城高速公路南外环建设工程,力争开工建设西外环绕城高速公路、二七隧道项目,形成“覆盖城区、环网结合、互联互通”的城市快速路网系统。深入开展停车场建设三年攻坚计划,加快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
为加快城市品质提升,我市将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完善城市综合管理各项法制保障,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重点推进“美丽南昌·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大力实施市容环境整治工程,大力实施城市交通畅通工程,大力实施城市文明提升工程。
2017年,我市将着力推进2000个左右新农村点的“七改三网”建设,建设一批中心村“8+4”公共服务项目,重点推进南昌绿谷“两区一廊”沿线以及贫困村新农村建设全覆盖,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新农村建设“扫一遍”。此外,我市将深入推进蓝天行动,努力保持空气质量优良率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第一。深入推进清流行动,力争主要江河(赣江、抚河)断面水质达标率高于92%,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深入推进净土行动,避免新建项目对土壤造成污染。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生态保护红线以及环境容量红线、产业准入标准等动态监控与综合评估。
围绕实现全面小康
突出惠民生增福祉
【报告摘要】
大力实施富民增收计划,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着力强化社会保障,确保完成脱贫攻坚,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改进创新社会治理水平。
【报告解读】
我市将努力提高我市一线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及其他普通职工的工资水平。加快推进各领域工资制度改革,力争我市总体工资水平在全国省会城市进位,人才报酬全省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第一。同时,深入实施就业精准扶贫计划,大力开展公共就业和人才专项服务活动,努力促进各类群体的高质量就业。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服务外包等形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事业,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为确保完成脱贫攻坚,我市将全力推动光伏扶贫、保障扶贫、安居扶贫、结对帮扶、村庄环境整治、主要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七个全覆盖,实施光伏扶贫54个村站和1760个户站建设,确保全市2.4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4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实现率先在全省全面脱贫的目标。
我市还将制定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大小区配套幼儿园回收转普力度,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加快推进市第一医院九龙湖医院、老年病医院、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园项目建设;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力做好建军九十周年纪念活动,加快军事主题公园建设。加快推进市应急联动指挥平台(二期)、天网工程、数据警务、智能化手段等科技强警和基础项目建设。广泛开展“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活动,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
新的目标、新的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市将坚持依法行政,抓好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政府法律顾问工作,不断加强政府智库建设;坚持阳光理政,完善在线访谈、网络问政、12345政府服务热线等公众参与平台;坚持实干施政,树立“实在、实绩、实干”导向,狠抓重大任务落实,突出重点项目落地;坚持勤政廉政,坚定不移反腐倡廉,倾力塑造风清气正的政府良好形象。
数字南昌
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9%: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
6%:财政总收入增长6%左右;
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6%左右;
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5%左右;
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
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
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左右;
10%:实际利用内资增长10%左右;
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
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左右。
(记者 葛静 万晓霞 林潇 徐小芳 熊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