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绘制南极格罗夫山核心区冰下地形图
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的南极格罗夫山地区,是我国首次进行综合考察的南极内陆科学空白区。通过对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在格罗夫山采集的冰下地形数据分析整理,我国首次绘制南极格罗夫山核心区冰下地形图,第一次揭开了该区域冰盖下的“神秘面纱”。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最新出版的《极地研究》杂志刊登了这项科考成果。
格罗夫山地区位于东南极内陆冰盖雪冰积累与消融的平衡线上,那里出露了64座冰原岛峰和大面积蓝冰,拥有丰富的冰盖进退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冰川地质地貌形迹,是科学家开展古气候环境调查研究的“风水宝地”,在南极冰盖演化历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格罗夫山地区的哈丁山是我国设立的首个南极特别保护区。
据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泽民教授介绍,在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期间,他携带了专业的探地雷达前往南极格罗夫山地区,在哈丁山、萨哈罗夫岭、阵风悬崖之间,开展了十多天艰难的野外数据采集工作,共采集到格罗夫山核心区约50平方公里的冰下地形数据。研究团队以此为基础分析整理,利用先进的专业制图软件,以萨哈罗夫岭为分界线,分别绘制格罗夫山核心区1:10000两幅冰下地形图。
通过绘制格罗夫山核心区冰下地形曲面图,研究人员发现该区域存在着众多下凹的盆地。“这说明历史上有可能存在过冰川终端湖泊,暗示格罗夫山地区在历史上可能曾经成为东南极冰盖的边缘。”王泽民说。通过对哈丁山、萨哈罗夫岭之间的槽谷形态进行研究,王泽民还发现这两个冰原岛峰在冰盖下,依然为陡峭的岩壁,两个冰原岛峰之间的槽谷已经发育成熟,其形态为U型谷。
“由于南极格罗夫山地区气候条件恶劣,冰裂隙密布,随处可见碎石带以及深达数百米的冰厚,在格罗夫山地区开展冰下地形测绘工作十分艰难,绘制冰下地形图对于今后研究整个格罗夫山地区真实的基岩地貌和可能存在的上新世古冰下沉积盆地,具有探索性意义。”王泽民说,“在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中,科考队员又前往格罗夫山地区开展了冰雷达测量,发现了多个沉积盆地和疑似冰下湖。”(记者张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