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南极神奇冰间湖 默茨冰川与冰间湖

24.02.2014  18:41

  2014跨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合作海上救援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遥远的南极。“雪龙”船在救人后被困并自行脱困的惊险情节,更是牵动了亿万人的心,引起了人们关于极地科考、旅游探险以及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探讨。

  1月7日,正当“雪龙”船努力摆脱坚冰围困之时,笔者在地图上细细打量了一下“雪龙”船被困的海域,在船的东侧,一个名字让我眼前一亮:默茨冰川。它已经变得不太显眼,因为现在的默茨冰川已经丢掉了伸出的长“舌头”,看上去不那么突出了。而3年前默茨冰川被撞掉“舌头”的事件曾引起国际关注,“雪龙”船此次被海冰所困与这一事件也有着某种程度上的联系。

   南极冰川与“默茨冰川舌

  2010年2月12日之前,默茨冰川有一条伸向海中的长“舌头”,被称为“默茨冰川舌”。要说清楚这条“舌头”,还得先从冰川说起。

  冰川也称冰河,它由千百万年来累积在陆地上的降雪形成。它是可以流动的,像江河一样沿着峡谷向低处流,只是流动的速度特别慢,慢到站在冰川上的人根本感觉不到它在流动,看起来它只是坚硬的固体。南极大陆几乎整个都被冰川覆盖,最终百川入海。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江河,流到海里的冰川不会马上融入大海,而是浮在海面上,形成冰架。南极最大的3个冰架分别是龙尼-菲尔希纳冰架、罗斯冰架和埃默里冰架,分别位于南极的3个最大的海湾中,即威德尔海、罗斯海和普里兹湾。既然是架子,就要有支撑,这3个冰架所在的位置与普通江河的入海口相似,呈喇叭形,只有喇叭口一边悬空在海上,其余各边都与陆地相连,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最大的罗斯冰架跨度达800公里,面积近50万平方公里。

  想象一下,这块跟法国差不多大小的巨大冰块浮在海上,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其他的小型冰架要么蜷缩在小海湾里,要么借了沿海的岛屿作为外侧的支柱,规规矩矩地待在岛与岸之间。从地图上看,这些冰架给南极大陆的海岸形成了一条更为光滑的外缘线。而“默茨冰川舌”就是楔在这条曲线上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出头椽子”之一。

   冰山撞断冰川

  “默茨冰川舌”曾长达100多公里,宽30多公里,横亘在向西流动的沿岸海流中,挡住了来自东侧的流冰,其西侧就形成了大范围的无冰水域。夏季海冰少的时候,这里完全是一片无冰的清水区。也就是说,如果“默茨冰川舌”还安在的话,“雪龙”船是不可能在这个区域被海冰困住的。

  不仅如此,在“默茨冰川舌”东侧不到100公里的地方,前些年还搁浅着一座编号为B09B的大冰山,大小跟“默茨冰川舌”相当。

  这座冰山于1987年从罗斯冰架脱离,然后随南极沿岸海流一路向西,于1992年搁浅在这里,在这里一待就是18年,成为“默茨冰川舌”东侧的一道屏障,迎击着随沿岸流由东向西漂动的浮冰。在这道屏障的保护下,“默茨冰川舌”东侧也经常是清水区(如图a所示)。B09B冰山最终在2010年2月发生了动摇,开始向西漂动,最终撞掉了默茨冰川的大“舌头”。实际上,默茨冰川这次丢掉“舌头”,也是一个冰川自然发育的过程。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换一个说法,把这条伸出的“舌头”看作一颗牙齿,那么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换牙”。

  默茨冰川持续不断地流向海洋,速度虽然缓慢,每年却总能推进1公里以上的距离。这颗冰川“”长到一定长度后,自然就会断裂。实际上,在2010年“”断裂的地方,早就出现了裂缝。“”的东西两侧分别于20年前和10年前就开裂了,在2010年被撞之前,这两条裂缝几乎已经连到了一起。也就是说,这颗“”早就松动了,B09B冰山的撞击只不过是让其彻底断裂的一个助推力。

  粗略一算,默茨冰川的这颗“”已经用了70年,也该换换了。被撞掉的这颗“”成为编号为C28的大冰山,很快就离开了这个海域。而“肇事者”B09B冰山却恋恋不舍,在此盘桓了1年之久才缓缓离开(如图b所示)。

  我们相信,默茨冰川2010年的那次“换牙”绝不是第一次,只是有了卫星遥感之后,我们才有机会看到整个过程。这一事件之所以在当时引起很大关注,不是因为那时就预见到涌入的海冰在3年后会困住两条船,而是因为自那以后,发生在南极冬季漫漫长夜里的故事更换了新的剧本。

   神奇的冰间湖  

  在“换牙”之前,“默茨冰川舌”和B09B冰山这两道南极大陆沿海的冰屏障,在冬季也同样发挥着阻挡冰流的作用。在它们的西侧,新的海冰刚刚形成,就被强劲的东南风吹走,一直难以被完全冰封,于是形成了极地海洋与大气直接交换的窗口——冰间湖。

  南半球隆冬时节,南极海冰的外缘线已经北进到南纬65°,甚至55°,形成了一个与南极大陆面积相当的海冰覆盖区,南半球的冰雪圈比夏季增大了1倍。在近乎半个南大洋都被冰封的时候,在最南端的南极沿岸还会有暴露出水面的冰间湖吗?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但它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这样的冰间湖还不只默茨冰川这里有,而是星罗棋布于南极大陆的沿岸。此时,气温已降至零下20℃,而冰间湖中裸露的海水温度最低也要在零下2℃以上,因为再低海水就会被冻结。

  如此一来,海洋与大气间就出现了接近20℃的温差,海洋就会不断把热量传给大气,冰间湖成为冬季海洋中的“通风口”。从秋季开始,冰间湖中发生的是新冰不断生成又不断被运走的过程。假如这些冰没有被运走,全部累积在冰间湖区域,一个结冰季节下来,冰的厚度就可以达到几米甚至十几米。

  这些生产效率极高的“冰工厂”,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副产品——盐。我们知道,冰晶是不含盐分的,结冰时只有少量来不及“逃走”的海水被困在冰晶之间的缝隙里。新生成的海冰里只留下了原来海水中1/3左右的盐分,其他的都排到了尚未冻结的海水中。如此一来,海水的含盐量就会增加,海水的密度会增大,加之温度降低,也会加大海水的密度。因此,冰间湖对海水的最终作用就是增大了其密度。这些产自南极冰间湖的又冷又咸的海水密度非常大,这些海水会沿着陆坡下沉,直至深海盆的底部,成为南大洋的底层水。然后,这些底层水会沿着海底的沟槽继续向北,成为遍布世界大洋的底层水。南极海洋底层水从南极沿岸下沉进而北进的过程,成为世界大洋环流的一个重要驱动器,构成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一环。

  自2007年开始,澳大利亚和法国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计划,一直在关注默茨冰川冰间湖区域的底层水形成。“默茨冰川舌”断裂10天之后,该计划研究组发布了一份报告,详述了事件发生的过程,并称未来冰山位置的变化将影响冰间湖的规模、当地的海洋环流以及高密度海水形成的速率等。这个消息经多家媒体转载后,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题目是“南极洲巨型冰山崩裂,或将搅乱全球气候格局”,文中有这样一段:“漂离的冰山或将抑制底层水的形成,而底层水是推动海洋循环系统的重要因素。海洋洋流的些微变化都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受此次冰山碰撞的影响,专家预期英国的天气会变得更加寒冷。

  其实,就目前我们对气候系统的认识和预测能力而言,是难以估量“默茨冰川舌”断裂事件的影响的。澳大利亚在2011年和2012年夏季进行了现场观测,发现“默茨冰川舌”断裂后,其周边高密度水的盐度和密度明显降低。他们利用数值模式预测的结果是,该区域高密度水的外输将减少1/5左右。而更加深远的影响尚未可知,等待人们的进一步研究。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