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候鸟”
冬季,江西最低气温在0℃以下,而三亚却温暖如春。
省农科院一批科研人员,每年像候鸟一样,天一冷,就从南昌飞到三亚。吸引他们来三亚的,不是习习椰风,而是光热资源。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可实现农作物的加代繁殖,缩短品种的育种周期。
1月10日,记者走进位于三亚市凤凰镇的江西省农科院南繁基地,走近这群逐梦良种的南繁“候鸟”。
清晨的稻田里,青嫩的稻禾顶着晨露,戴着标记各自株号的“身份证”,骄傲神气。水稻育种人员汤国平走走停停,眼睛一直盯着眼前那一片绿。他不时俯身掐取禾苗叶片,小心翼翼地放进试管以待检测。和在平地行走相比,双脚深扎水田,每移动一步全靠体力。即使这样,汤国平依旧乐此不疲。
一个新品种的成功选育,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亩田,实验材料成千上万,是否选育成功,皆是未知。虽不知成败,但在汤国平眼中,每一株禾苗都代表着希望。“做科研最吸引我的,就是探索未知。”汤国平所在的科研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历时10年协同攻关,从被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的东乡野生稻成功克隆了可调控水稻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效率的关键基因——OsCERK1DY基因并获得了基因专利授权,抢占了水稻生物技术育种前沿制高点和菌根共生领域主控权。
临近中午,天空飘起了毛毛细雨,空气中掺杂着雨水和泥土芳香。雨中,玉米育种人员颜廷献在比人高的玉米林里来回穿梭,专心致志地为玉米套袋。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除了授粉,还要套袋,防止窜粉。干硬的玉米叶锋利如刀,手臂被割伤是常事。“虽然工人可以帮忙做些基本的田间管理工作,但涉及材料观察、记载、选择等方面工作,自己亲力亲为更放心。这段时间是玉米授粉的黄金期,南繁不等人,看来今年春节要在基地过了。”颜廷献介绍,今年,江西省农科院南繁基地种了16亩鲜食玉米,主要用于种质资源繁殖和鉴定、育种加代、品种(组合)比较和适应性鉴定等。
说话满脸笑容,干事有条有理,颜廷献每天都把手头上的工作当作是全新的,享受其中。他之所以不辞辛劳在三亚和南昌间往返,为的是一年三代的玉米繁育。功夫不负有心人,每一滴汗水都是成功的积累,颜廷献所在的科研团队的鲜食玉米育种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采访中,科研人员的专注令记者印象深刻。江西省农科院南繁基地邻近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每天,来来往往的飞机,从他们头顶呼啸而过。他们并未深陷思家的情绪中,也不受打扰,而是沉浸在科学的海洋里。
因为,这群南繁“候鸟”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争分夺秒育良种,为做强农业“中国芯”贡献力量!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齐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