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博古因何事欲拔枪自杀被聂荣臻所救

10.12.2015  12:15

  核心提示:看着溃不成军的红军队伍,望着江面上漂浮的和遍地横卧的红军战士的尸体,渡江后的博古悲痛万分,一种难辞其咎的恐惧感使他举起手枪,指向自己的太阳穴。就在他将要扣动扳机的时候,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正朝这个方向走过来,聂荣臻一眼看到博古对准脑袋的手枪,立刻喊道:“你要干什么?”在博古的惊愕之中,聂荣臻已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博古面前。聂荣臻毕竟比博古经历的事情要多,他语重心长的对博古说,“越是困难的时候,作为领导人越要冷静,要敢于负责。

博古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佚名,原题:陈树湘:29岁牺牲于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

  原编者按:近日《从江浙沪走出来的国共两党领导人》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记述在中央红军突围的前进道路上,蒋介石指挥部队先后布置了四道封锁线,企图阻止乃至消灭红军。而红军接连突破三道封锁线,蒋介石对此十分恼火,于是布下第四道封锁线,企图消灭红军于湘江之侧。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贻误了有利战机。湘江战役红中央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在战斗中因腹部中弹被俘,在被押往敌军指挥部的途中,他把手伸进腹部伤口,忍痛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博古引咎拔枪自杀,被聂荣臻及时制止。现对文章摘编如下:

  红军开始战略大转移时,并不知道“转移”之路有多长。由于红军突围的方向是从根据地的西南,沿湘桂边界的五岭山脉前进,试图与贺龙的红二军团、肖克的红六军团在湘西会师,因此内部叫作“西征”。

  按照李德的安排,这支8.6万人的庞大队伍携带了很多辎重,将苏区各个机关、银行、工厂所有值钱物品都放在了骡、马、驴的背上。也就是说,队伍里有一大批运载物资的牲畜,驮着兵工厂、造币厂、印刷厂的机器设备,还有几千名挑夫,用几千副担子挑着苏区的各种“坛坛罐罐”。这哪里是行军打仗,简直就是“大搬家”,正如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说:

  “兵工厂拆迁一空,工厂都卸走机器,凡是搬走的值钱东西,都装在骡子和驴子的背上带走,组成了一支奇怪的队伍。

  利用广东军阀陈济棠与蒋介石的矛盾,红军成功突破了三道封锁线,面临的下一道难关,便是贯穿湖南全境的湘江。中央红军要与湘西黔东的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必须渡过湘江。

  而此时,蒋介石已洞悉了红军的去向,预料到红军要渡江与红二、六军团会合,随即调集40万大军,于11月22日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已入湘的第六路薛岳部、周浑元部共16个师77个团进行“追剿”;令粤军陈济堂部进入粤湘桂边进行截击;令桂军白崇禧部以五个师控制灌阳、兴安、全洲至黄沙河一线,扼要堵截。

  而白崇禧因担心中央红军攻取桂林,于24日令其主力由全洲、兴安一线撤出,南下龙虎关、恭城一带,以阻止红军乘机进入广西。如此一来,全洲、兴安一线出现敌兵力空虚地带。博古、李德看准时机,与中革军委于25日研究决定,从全洲、兴安之间抢渡湘江,突破敌第四道封锁线,前出到湘桂边境的西延山区。

  应该说,中革军委这个决议抓住了有利时机,倘若整个队伍轻装上阵,迅速渡江,或许会顺利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然而,过多的“坛坛罐罐”造成行军的缓慢,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第二、第四师各一部顺利过江并控制了界首至脚山铺之间地域后,后续部队却因道路狭窄,辎重过多,未及时赶到渡口。

  28日,空前惨烈的湘江之战开始了。何键的“追剿军”第一路由全洲向脚山铺地区的红军第二师发起进攻,白崇禧的桂军主力也由龙虎关、恭城一带向兴安、灌阳以北进击。在湘江渡口,几十架敌机轮番轰炸,而何键的“追剿军”第二路在飞机掩护下,向湘江两岸红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企图围歼红军于湘江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