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印:车补按职排辈显得有些粗暴

13.05.2015  12:21

  广东公车改革将于今年完成。近日,广东省纪委机关刊物《广东党风》刊发了广东公车改革的最新举措,披露的《广东省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下称方案)显示,今年6月底省直机关将率先完成公车改革,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于9月底前完成,各乡镇于年底前完成。(05月12日新快报)

  如果说在公车改革中受冲击最大的是两类人,一是领导干部,二是单位司机。前者被触动的是面子,后者被触动的却是饭碗。不如说公车改革导致心理最不平衡的就是车补按职排辈。因为前者是“形势所逼”大势所趋,任谁凭一己之力很难力挽狂澜,只能接受。后者车补按职排辈不仅“益了处长苦了科长”,使车补变成了福利,而且真的很容易犯“为省钱少出门”的错误,该办的事不办了,或者该办的事攒着办,或者带着情绪办,或者导致领导“不亲自”,不仅大大的降低了办事效率,也导致服务质量降低。

  对于车补按职排辈,听上去好像“他好我也好”:车改后领导领取的交通补贴,只是原来费用的一小部分,而对于中层以下干部,本来用车机会就不多,“车改”后有一定数额的交通补贴,就心满意足了。其实并非那么回事,谁说中层以下干部本来用车机会就不多?即使他们没有专车,但一般公车还是有的,哪一次办事也没有自掏腰包。因此,笔者认为,“益了处长苦了科长”,如此车补按职排辈,不仅背离了车补的初衷,也显得有点一厢情愿,太粗暴。

  为解决“益了处长苦了科长”的难题,避免“为了省钱少出门”,避免领导“不亲自”,为了让车补得到充分“利用”,笔者认为,在车补按职排辈的基础上,实行按部门或者按科室统算,让车补“吃大锅饭”,实行“上封顶,下不保底”的办法,谁办事谁结算“实报实销”,这样既解决了由于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如工作的忙闲不均,外出的比例不同,路途的远近不等诸多问题,又消除了一刀切让车补变成“新增福利”的嫌疑。让考核“秋后算账”遏制“为省钱少出门”,变成车补用在该用的地方。

  总之,公车改革目的是为了节约行政成本,预防公车腐败,但车改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益了处长苦了科长”,这违背了车补的实际意义,车补就应该好钢用在刀刃上。因为我们的干部无论职务大小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但只要有了这种精神,还有什么面子放不下,有什么个人利益割舍不下的?车补按职排辈,岂能“益了处长苦了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