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长推荐]衢州治水模式
备注:此文由省河长办主任、省水利厅厅长罗小云推荐阅读,供各级河长办学习借鉴。—来源《衢州水文化》
衢州治水模式
1、全流域生态化河道治理模式。按照全流域生态化治理理念、着力构建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联动治理、联动保洁、联动巡查、联动考核机制,突出河道的生态修复保护。建立“流域河长制”,开展全流域禁养、全流域治污、全流域清淤、全流域拆违、全流域保洁、全力恢复和增加生态、景观 、休闲功能。目前,全市已打造了庙源溪、石梁溪、灵山江、马金溪等一批全流域生态化治理样板河道。该项工作得到熊建平副省长充分肯定。
2、“1+5”基层治水体系建设。为推进基层治水规范化、常态化,衢州市制定了《关于加强衢州市基层治水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全省首创“1+5”基层治水体系。其中,“1”指组织责任体系,“5”指科学治理体系、长效管护体系、全民治水体系、运维保障体系、督考问责体系。通过基层治水体系建设,初步实现了基层治水组织网格化、保洁一体化、巡查常态化、筹资多元化、督查标准化,推动了基层治水从“被动治水”向“主动治水”、从“突击治水”向“长效治水”、从“干部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
3、工业化+生态化(一厂一湿地园)企业治污模式。浙江通天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制革废水除运用常规的物理降污、化学降污等工业化方式处理外,还使用了“人工浮岛”生物降污技术,建成了占地60亩的人工湿地园,用泡沫缕空种上芦苇、菖蒲等植物,吸收污水中的化学耗氧量、氨氮等,以净化水质。经工业化+生态化处理后,企业出水水质优于国家规定排放标准。
4、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泥模式。污泥处置不当,极易造成二次污染。衢州市依托水泥产业优势,大力推广水泥产业窑协同处置污泥技术,在回转窑烧制水泥过程中掺入污泥进行高温处理,实现无害化处置。目前,全市共建成水泥协同处置污泥生产线3条,日处理能力320吨,基本满足全市工业污泥、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置需要。
5、病死猪无害化处置“集美”模式。龙游县按照“政府监管、财政扶持、企业运作、保险联动”的总要求,成立浙江集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病死畜禽。该企业采用高温炭化处理技术,将病死畜禽转化为有机肥,实现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同时,开通集职能语音报案报收、物流调度、订单实时查询、病死畜禽异常预警、保险理赔异常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无害化处理网络管理平台,实现病死动物处置全过程智能管理。该模式得到了农业部、环保部充分肯定。
6、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第三方建设运营模式。衢州市积极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专业性公司参与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全市采用PPP模式,先后实施了常山县天马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扩建项目(全省污水治理行业首例PPP模式)、江山贺村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龙游湖镇污水处理工程以及开化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等一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项目。同时,推动市区巨化集团公司投资发展环保产业,出资2.1亿元扩容提标改造巨化污水处理厂,除满足巨化集团公司污水处理外,还覆盖高新园区、里工业园区的企业。仅以上项目即用8400万元财政资金撬动投资6.6亿多元,有效破解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资金瓶颈,并实现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第三方专业化运营。
7、农村垃圾源头分类减量“贺田”模式。该模式由龙游大街乡贺田村首创,由农户对垃圾进行源头分类处理,有机垃圾集中堆放发酵作肥料还山还田,有害垃圾由村保洁员集中清运进炉焚烧,可回收垃圾作废品清卖,建筑垃圾用作填坑造地,实现农村垃圾处理“源头分类可追溯、减量处理再利用,定时定点投放”。目前,衢州已在全市757个行政村推广“贺田”垃圾源头分类处理模式,占全市行政村总数50.5%。
8、生猪养殖排泄物处置“开启”模式。该模式由浙江开启能源公司创立,主要特点是通过“猪粪收集—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对养殖场(户)生猪排泄物进行统一收集,发酵产生沼气发电,沼液沼渣生产有机肥,有机肥又回用于周边农业基地,实现电、热、肥三联产,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获得浙江省十大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创新奖并在全省推广。
9、整建制打造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衢州市以创建浙江省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市为契机,全方位抓生猪整规、肥药减量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循环技术、并围绕绿色安全、休闲生活、智慧城市、现代营销等需求,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11月8-9日,农业部在衢州召开了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现场交流会。
10、洁水生态养殖模式。施肥、投饵养鱼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水质恶化并丧失自净功能。为此,衢州市在全市域推广洁水生态养殖,在山塘水库全面禁止使用化肥和畜禽排泄物养殖,饮用水源地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塘、库)进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倒逼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11、智慧环保实战化动作环保执法监管模式。衢州通过省智慧城市试点—智慧环保项目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借助环保大数据建立起了覆盖全市的环保预警监控体系。衢州智慧环保实行24小时值班,实战化动作,当有异常情况,平台自动发送预警短信,环保执法人员通过便携式手持移动执法终端,第一时间处置。2015年1—11月,全市依托智能环保平台,累计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400多起。衢州智慧环保实战化做法得到了熊建平副省长的批示肯定。
12、河长履职手机APP智能化管理模式。衢州市结合“五水共治”信息化作战指挥系统建设,开发并推广河长手机APP系统。通过该系统,各级河长巡河检查、公众举报受理,接受上级“河长”指令和整改反馈等履职信息实时上报“五水共治”作战指挥平台,实现智能化动态管理。目前,全市已有1600多名各级河长下载使用了河长手机APP系统。
13、村村选派生态指导员网格化治水模式。衢州市在“五水共治”中,选派了1482名机关干部深入基层一级担任村级生态指导员,指导协调各村庄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业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以及河道整治等工作。农村生态指导员成为了基层治水工作的“宣传员、巡查员、监理员、辅导员”。
14、部门联动包村治水模式。常山县按照“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联户”的思路,采取定目标、定人员、定时间、定措施、提档次的“四定一提”目标管理责任制、厘清乡镇、部门、行政村治水权责关系,建立三级联动共建,开展责任目标跟踪考核,责任捆绑共担,形成部门包村治水工作合力。
15、乡镇交接断面水质监测考核机制。衢州市在全省率先对全市103个乡镇(街道)144个交接断面进行每月监测考核,结果在媒体上公示,并对连续三次不达标的乡镇领导实行集中约谈、考核结果列入百个乡镇分类争先考核、“五水共治”考核。
16、治水工作督查通报机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治水督查考核机制,其中市对八个区块进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报”、每月排名在市内所有媒体上公开公示,做到治水工作家喻户晓,压力层层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