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埋藏28年的秘密

07.01.2014  18:50

1958年,邓稼先接受研制原子弹任务后和家人合影。

  1958年8月的一天,时任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对一个34岁的青年人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项工作。

  这个大炮仗,指的就是原子弹。而这个青年人接到钱三强交与的任务后,就开始消失在亲戚朋友的视线里,开始了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甚至连他的妻子,都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每天都在做什么。同时,这个人,也和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以至于中国整个从无到有的核武器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直到1986年6月的一天,他的名字突然同时出现在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一个埋藏了28年的秘密,也随之浮出水面。这个人就是: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汉族,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的“两弹”元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及氢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奠基者和领导者之一。在中国一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参加过32次,其中有15次都由他亲自现场指挥。

  28年的默默无闻,换来的是中国在世界上响当当的核大国地位。这一声声巨响的后面,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对于这些,有一个人,很清楚却又不太明白。他就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

  杨振宁是邓稼先的挚友,两人从小就情同手足,并且都在美国留学学习物理,成绩都非常优异,毕业后邓稼先随即回到了祖国。

  杨振宁并不知道在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的一年开始,邓稼先就在中国西北的大漠深处里风餐露宿着,用最原始的办法探寻着原子弹的奥秘。

  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国访问,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和二十年杳无音信的挚友邓稼先见了面, 杨振宁返程上飞机的时候,向邓稼先问了一句话:听说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研制有美国人的参与,是这样么?邓稼先听了后笑笑,不置可否,只说了句:你先上飞机,我回头再告诉你。

  作为同行,杨振宁无法想象,没有外国人的帮助,年轻的新中国需要付出多大的艰辛才能让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巨响震撼全球。

  那么邓稼先是如何领导原子弹的理论设计的?又是如何用了少于世界其他核大国几倍的时间完成了氢弹的设计?28年里,他走过了一条怎样的不为人知的道路?这条路里面又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

  要解开这一个个疑问,还需要从邓稼先的小时候说起。

  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白麟坂的铁砚山房。清代著名的篆刻书法大家邓石如,自号完白山人,便是邓稼先的六世祖。父亲邓以蛰是我国现代美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1917年赴美留学,是我国留学生到欧美系统学习的先行者之一。曾任北大哲学系教授、系主任。

  邓稼先出生八个月后,就被抱到了北京,因为父亲已经学成归国并在北大任教授了。学贯东西的父亲在他上小学时候就开始让子女们读中国的四书五经,同时也要读世界名著,学习英文、数学等。

  邓稼先的童年生活,充满着书香并且是快乐的,快乐得甚至都有些顽皮。

  有一年冬天,邓稼先和几个小伙伴去北海桥玩,就是这里,桥下有厚厚的冰,冰上凿了条厚厚的宽沟,几个伙伴嚷嚷着鼓动:谁敢跳过去,可就是没人跳。邓稼先见没人敢跳,自己一个箭步,只听扑通一声,掉冰水里了。等伙伴们把他捞上来,冻得是浑身上下直哆嗦。

  淘气似乎总和不守规矩联系在一起,不过邓稼先倒是个例外。上小学时有一天天都黑了,也不见邓稼先回家,母亲就叫大姐赶紧去学校看看,一看怎么着,学生们都走光了,就剩邓稼先一人规规矩矩地面对着砖墙站着——原来,他是打碎了学校的玻璃,被老师罚站。

  邓稼先小时虽然有些淘气,但是绝不耍滑,在同学们中间有种傻乎乎的诚恳,这种憨厚的天性,伴随了他整整一生的道路。

  中学时代的邓稼先,已经不再是个顽童了。变得越发喜爱数学和物理。这个时候,他开始读鲁迅等人的著作,和众多的国外小说。他常常对弟弟邓槜(zui四声)先说:屠格涅夫的《罗婷》里有句话说:不要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话说得太好了。此时的邓稼先的思想已经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就在他的人生观开始萌芽的时候,平静的学习生活被侵略者践踏了。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7月29日,北平沦陷。

  1937年后的一天,发生了一件事,让邓稼先终身难忘。在北平沦陷后,父亲有个老朋友很快就在伪政府里谋了一个差事,拿着伪政府发的薪饷。有一天这个朋友夹着公文包前来拜访,叫邓以蛰去伪政府任职。邓以蛰立即勃然大怒,对来人喝斥道,你给我滚出去。这件事多年后邓稼先数次和弟弟提起。

  那个年代,日军每攻占我国的一个城市后,都要强迫市民游行庆祝他们的所谓胜利。有一次邓稼先实在无法忍受心中的屈辱,当众把一面日本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狠狠踩了又踩。这事发生后,为安全起见,邓以蛰只好让大姐带着邓稼先南下昆明。

  临走时,父亲对他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学科学对国家有用。邓以蛰并不是什么科学救国论者,他只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寄希望于邓稼先。但这句话,却深深地印在了邓稼先的脑子里。

  而邓稼先在和弟弟告别的时候,也对弟弟说了一句话:毛弟,我现在只有仇恨,没有眼泪。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表明:邓稼先已经成为了一个爱国主义者,并且,这成为他一生的选择。

  1940年的春末夏初,邓稼先等人一行乘船南下到达上海,稍作停留后继续南行抵达了当时在英国管辖下的香港。四天后,他们的船又向南开到了越南的海防,再乘车到达河内,从河内经过老街进入中国境内,最后抵达昆明。到昆明后,大姐很快把邓稼先送到了在四川江津国立九中任校长的四叔那里,插班读高三,次年7月,邓稼先在国立九中毕业。

  1941年秋天,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西南联大被后人誉为战火中的教育奇迹,也是当时的最高学府,而在物理系,更是汇集了众多知名专家和教授。测得普克朗常数的叶企荪,对证实康普顿效应有贡献的吴有训,对证实正电子存在有过帮助的赵忠尧,等等。

  这里的名师严教使邓稼先的学业如鱼得水,他读书的劲头比中学时期更进一筹。并且在各个科目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6年的夏天,邓稼先受聘北大物理系助教而回到阔别了六年的北平。在北大任助教期间,认识了两名和他一生中的关系很大的学生。第一位,是他日后默默支持他的妻子许鹿希;另一位,是当时在物理系读书的于敏,二十年后邓稼先与他合作,为氢弹的理论设计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47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留学美国。而他留学海外的目的并非是镀金。而是为了学成更好地为祖国服务。在西南联大打下的坚实基础此时在美国学习的时候显露出来,邓稼先各门功课优异,并且拿到了奖学金。甚至第二外语课他一次没上过,居然也能顺利通过考试。三年的博士课程,邓稼先仅仅用了一年零十一个月便读完学分,并完成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博士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

  1950年的8月29日,邓稼先收拾行李登船回国。他记得小时候离开北平时父亲的嘱托“要学科学”,他也坚信中国共产党必将领导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而建设国家需要人才。他眼下迫切要做的就是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报效自己多灾所难,在科技方面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祖国。

  1950年10月,回到祖国的邓稼先很快被安排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一直到1958年的8月钱三强交给他任务的那一天。这八年的时光是他一生中最为轻松幸福的时候,也是我国刚刚摆脱百年欺凌,建设新中国的黄金时期。

  当时,许鹿希就站在邓稼先的身后,她心里知道,丈夫正在承受着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的折磨,他需要从这首曲子里获得勇气和力量,他要去紧紧地扼住原子弹的喉咙。

  1953年,邓稼先和许鹿希女士结婚,次年生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1956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