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用传统文化充实元宵节的年味

14.02.2014  10:49

  从明天开始,为期3天的晋城市区“两节”广场民俗展演,将同时在阳电体育场、凤西广场、文体宫广场拉开帷幕;元宵节期间,大同市将组织街头行进式文艺表演。(《山西晚报》2月13日)

  由于种种原因,如今,年味寡淡是不争的事实,春节是往昔岁月亲情温暖的一种道具,一种符号,一个载体,它本身包含的年俗文化元素可以滋养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在怀旧中体味到审美价值,体味到人生意义。如果真的任由“年味”一味寡淡了,我们的子孙们将来还能有什么样的关于传统春节的文化习俗的怀旧内容呢?我们没有理由冷落和怠慢自己的春节传统习俗,举办丰富多彩的元宵节民俗活动就是用传统文化充实元宵节的年味,也是拯救春节的文化多样性。

  关于春节的古老年俗,讲究很多,从最早的春节、最早的除夕、最早的春联、最早的年画等等就可见一斑。如今,春节被异化,物质化的东西多了,文化性的东西少了,对于青少年而言,如果没有一定的春节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了解学习,那么相关的春节文化习俗随之消失只是迟早的事情,并非杞人忧天的危言耸听。

  春节需要经营,需要打造,需要民俗活动,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政府和民间的投入、引导;需要与精神力量结合,需要赋予新鲜的内容。所谓年味其实就是文化味。所以年味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乐趣,需要每个人自己营造。从官方层面说,就是要继续传承、弘扬春节文化,发扬春节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运用多种形式,多举办春节年俗的表演、展览和教育,进行行之有效的春节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春节年俗教育,从民间和个体层面说,就是要恢复春节这一全民参与性节日的本来面目,改变一台春晚一除夕、一个短信就拜年和一个旅游就过年的敷衍过年的消极做法,人人真正用心参与到节日中去。只有全民营造,才能完成春节从物质需求向精神和文化渴求的转变,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从过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快乐。

  社会在发展,文明在延伸,礼仪在进步,环保召唤,自由在萌生,革新年的内涵和外延乃至形式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让年简单和简约起来,文化起来,文明起来,清新起来,将人从年的陋习中解救和解放出来的呼声逐渐高涨,于是才有了闹元宵的民俗活动,文化过年,过一个有文化的年,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老百姓,公益电影、农民舞蹈大赛,摄影作品展、戏曲调演、舞狮表演、花鼓戏展演、踩高跷、彩灯展、泥塑作品展、灯谜晚会、唢呐调演、民间杂耍调演、迎新春书画展等,不仅为老百姓送去了“精神利市”,更为市民创造了节日的精神福祉,让过年少了些物质的饕餮和诱惑,多了些精神的追求,少了些急功近利的节庆文化,多了些长远的精神投资,少了些过年的喧嚣,多了些过年的恬淡和淡泊,少了些美食的沉溺,多了些人文精神的滋养,把过年当成了对精神的充电,为人文思想的做积淀,这样的文化多年因为多了些文化味而使年味更显人伦精神的淡雅之美。

  少了酒桌的饕餮,少了不必要的应酬,少了过年的喧嚣,文化过年,这样的过年情景,让过年更多了文化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们过年的社会审美意识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过年喜欢吃喝,喜欢穿新衣服,喜欢放炮,喜欢联络走动到过年喜欢文化年,使年更多了人文情愫,更多了安详的文化内涵,过年不一定非要有文化,但是如果过年没文化,这样的年就失去了时代感和文化感。

  年年岁岁花相似,今年年风大不同,别样的文化闹元宵和过年方式,换来了别样的年味,少了过度的热闹,但是却带来了新的文化年俗和风尚,文化过大年,文明过年,过文明年,过文化年,让年多些有滋有味的清新之风,这不仅是新年俗的需要,更是文明社会的文明需要和福祉,让年体现的时代文明精神薪火相传,比一味的维护过年的某些陋习更符合过年的社会文明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