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振伟:去英语化划掉的蛋糕要不要补偿?

30.10.2013  18:25

  “我这几天都不知道怎么上学了,特别失落。”北京市一零九中学高一年级的小郭说,早在几天前就听闻了高考英语或许会改革,昨天得以证实。从幼儿园开始,小郭已学习英语13年。二年级起,父母就为她报了剑桥少儿英语学习班,一直持续到五年级,每周都上课。六年级的暑期,她又报名参加新东方口语班,一个月的学费超过3000元。(10月22日《新京报》)

  基础教育的“去英语化”已成大局,英语在国人生活中的式微似乎只是时间问题。英语与基础教育捆绑,而且用考试的形式走上神坛,本身就意味着高考满分少了50分,不仅仅是数字问题,更是利益问题。套用李克强总理的话:“改革中触动利益比灵魂难”,相比动辄视为无价的灵魂,利益的问题不是大事,而是大的不得了的事。那么,“去英语化”会触动多少人的蛋糕?被拿走的蛋糕到底会变成增值,还是会成为被触动灵魂者心中永远的挽歌?

  “我这几天都不知道怎么上学了,特别失落。”说这句话的是个高一学生,既然是学生,而且她很失落,而且这种失落不是由她的个人原因导致的,我们就没有理由对她的失落甚至抱怨嗤之一笑,本来就靠英语拉分与同龄人在高考这一人生最残酷最“公平”的竞技场上竞争,赢了走正常之路,输了与大道分流,眼看着快要做好的蛋糕被拿走了一块,本来无辜的小郭徒唤奈何,其实,像小郭这样被动掉蛋糕的学生哪能以万数十万计?学生的英语蛋糕有的是自己做的,也有很多是父母帮着做的,“剑桥少儿英语学习班”、“新东方口语班”都不是免费的蛋糕,都是用父母的银子买来的啊。

  小郭的一大块蛋糕将要被动掉,已经做好蛋糕的也要被强行拿走。上世纪90年代被李阳疯狂英语、新东方精英英语搅得心血沸腾而选择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管是从事英语教育的,还是从英语中获得成就感的,如今会发现英语似乎在贬值,当英语变的不再是不可或缺时,曾经在英语中获得增值的人注定会成为小郭一样的“失落者”,其中既有利益的减法,又有精神的阉割。

  失去或即将失去,才能真正审视曾经拥有意味着什么。英语于国人,真的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它曾是我们生活的有机部分,在任何一个非英语国家,都没有中国这样的上升到精神信念的高度,看过《中国合伙人》,就知道英语对那个精神无比亢奋的一代意味着什么:英语是梦想,英语是自尊,英语是出国,英语是爱情,英语是事业,天啊,英语承载了太多,甚至承载了太多不该承载的太多,不信去问问俞敏洪,不信去问问马云,不信去问问黄晓明。

  “去英语化”不可逆转,虽然有人为推动的因素,虽然有公平考虑的出发点,但历史车轮的碾进哪里问过路上行走者?上世纪前二十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废了一批死啃古书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英语的强势逆行郁闷了曾经视中文为信仰并选择中文专业的那拨人;如今,英语真的要式微了,被英语这学科这语言这文化这职业这生意这思想裹挟的人和人们群体,他们被强行“动掉”的蛋糕要不要该不该怎么样补偿?在今后不短的时间里,这个问题会不停被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