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县以大数据监督干部、智能化落实“两个责任”
为监督执纪插上科技翅膀
2015年5月起,南昌县启动创新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工作,把全县划分为1000余个基础网格,全县1000余名县直机关干部和万名基层党员干部一道,每周三下网格面对面聆听群众意见,切实解决责任网格内群众反映的问题。从此,该县每名干部都有了自己的“责任田”。同年9月,该县纪委借鉴创新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模式,注重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特点,借助“互联网+”现代化科技手段,探索研发了全县党风廉政建设网格化监督管理平台。
记者日前获悉,平台运行以来共收到干部群众及各职能单位录入党员干部监督信息235条。该平台运行情况如何?产生哪些效用?记者深入实地进行采访,近距离了解该系统的运行过程。
线索处置电子化
有效增强监督合力
记者在现场看到,运用大数据理念,科学设置关键词,平台对党员干部“大信息”进行定点、定量、定向分析,一旦监督问责数据达到一定阈值,平台将自动预警,县纪委按照程序及时处置。
据了解,为切实依靠和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党员干部日常监督,广泛收集、发现党员干部问题线索,南昌县纪委将平台纪律监督系统与手机等新兴自媒体有效结合起来。他们开设了“昌南清风”微信公众号,在县内交通要道、广场、小区、机关事业单位办事窗口等醒目区域张贴二维码,并利用全县网格驻点日,安排网格干部、网格内群众关注微信“昌南清风”举报端口。
干部群众一旦发现党员干部问题线索信息,只要扫描二维码、登录微信即可随时随地向平台上传文字信息或视频信息。
与此同时,南昌县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在县、乡纪检监察机关和县巡察办、财政局、审计局、信访局等职能部门分别设置平台端口,只要职能部门在工作中发现党员干部问题线索信息,轻点鼠标即可完成监督信息录入。
问题线索信息一经录入,平台将第一时间对管理人员进行短信预警,提醒及时进行处置。同时,平台对信息分流、承办、核查、处置等各个环节全部进行电子化管理,各个环节管理人员都无法自行删除,且信息处置结束后自动录入被反映党员干部个人廉政信息档案中,实现痕迹管理和信息可追溯,最大限度避免了人为因素干扰。
平台运行以来,共收到干部群众及各职能单位录入党员干部监督信息235条。仅今年3月,县委宣传部、县审计局、县公安局等部门就录入监督信息35条。目前,监督信息已处置192条,正在办理43条。
数据展现直观化
监督执纪精准化
通过合理的数据分析,商家可以感知个性需求,精准找到并吸引潜在用户。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同样可以运用到党风廉政建设上。
南昌县创新工作方法,将大数据理念运用于党风廉政建设。平台突出信息收集,实现了全县党员干部廉政档案电子化,并通过智能分析,形成了党员干部遵规守纪情况“素描图”。
平台充分借鉴南昌县创新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理念,对三块“责任田”中的科级干部、科股长、村社干部等4747名重点人员,精细化设置32个党风廉政建设网格进行重点监督管理。同时,对网格内党员干部廉政信息档案进行健全、完善,着重健全履职信息、履行主体责任情况信息、“8小时外”信息等,使网格内干部廉政信息内容更加高效地运用于干部日常监督教育管理。
通过强化大数据运用,科学设置关键词,对收集来的“大信息”进行定点、定量、定向分析,综合网格内干部审计、民主测评、干部群众口碑等信息,可初步对干部遵规守纪、工作作风情况进行“画图描像”,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精准度显著提升。
责任落实智能化
廉政监督常态化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主体责任,纪委要承担监督责任。南昌县党风廉政建设网格化监督管理平台突出数据分析,充分运用混沌数学理论,结合纪检监察工作实际情况设置权重,制定责任落实计算规则,每项监督信息都根据违纪类型、 职级、处置类别按照一定的权重设置记分分值,实时计算各单位责任落实分值。当分值达到黄色预警或红色警示阈值时,平台将自动预警,县纪委按照有关程序及时予以处置,实现了落实“两个责任”智能化、机制化、常态化。
与此同时,平台通过智能分析,自动形成各地、各单位责任落实信息,并运用“四种形态”进行处置,及时为各级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提供“信息源”。
通过对全县科级干部民主测评情况的综合分析,县纪委发现县文联三名科级干部成绩排在全县所有科级干部得分倒数前三位,且该单位平均得分排在全县单位倒数第一位,由此分析出该单位可能存在党组织弱化、班子成员可能存在不团结等苗头性问题。县纪委及时采取措施,对县文联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一次谈心提醒,并责成召开民主生活会,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平台运行以来,通过“责任落实”系统,共对7个出现黄色预警的单位党组织书记、纪委书记发送了预警提示短信,要求这些单位党组织对存在的纪律问题进行整改;责成16个出现红色警示的单位,对出现的纪律问题召开民主生活会,加强整改,强化对本单位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监督和管理。
(魏小宇 记者 邓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