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遥不可及到说走就走 旅游走入寻常百姓家
本报记者 龚艳平
8月24日,暑假接近尾声,在宜春明月山上,记者与前来游玩的南昌市民谢建国一家不期而遇。68岁的谢建国兴致勃勃,带着孙子走在全家最前面,不时坐在台阶上等等家人。
近两年,不仅是国内,谢建国还与朋友一起去过俄罗斯、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游玩。40年前,谢建国在洪都机械厂工作,对于那时的他来说,完全没有旅游的概念,访一个远方亲戚,或是去一次人民公园就算旅游了。说起这些年对旅游的感受,他说:“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大概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979年,被称为中国旅游改革开放宣言的“黄山谈话”发表,旅游这个新鲜事物迅速成为全国的焦点。当时国内旅游,主要去的是名胜古迹,能去一次北京,在天安门或故宫留个影,绝对媲美当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人羡慕。谢建国说,上世纪90年代之前,他很少有机会出远门,更别提旅游了。
上世纪90年代初,出门旅游的人明显多了起来,但其中大部分只是顺道游、就便游,而不是计划游、专程游。1995年,我国开始实行双休日制度,出游的人数开始逐年攀升。1999年出现第一个“国庆黄金周”,当年全国2800万人次踏上旅途。谢建国就是那一年带着家人去了一趟庐山,“激动得半夜都没睡着”。
进入21世纪,旅游休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旅游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生活方式。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如今人们对旅游的认知越来越丰富,需求也更加多样,徒步旅行、定制路线、个性游玩越来越普及。谢建国告诉记者,他的小儿子就是一名资深驴友,特别喜欢爬山,“江西的山基本都爬遍了”。
2011年,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中国游客的足迹越来越远。就像谢建国一家,一开始,离家近的短途旅游是全家出游的首选。慢慢地,家庭出游范围不断扩大,杭州、厦门、成都……如今,出境游玩也成为家常便饭,去年一家人就集体去了一趟日本。
从遥不可及到说走就走,旅游,这个曾经的“奢侈品”已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正在为下次全家出游做准备。今后我们全家计划每年集体出游两次,一次国内,一次国外。”谢建国说,全家出游,既是看世界的经历,也是一种亲情沟通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