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11”到“双12” 概念化激进营销降温

13.12.2013  17:54

  “双11”的喧嚣刚刚过去不久,“双12”又接踵而至。电商们在刺激了消费者突击性购物欲望的同时,也应警惕过度概念化的营销可能会影响整个电商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淘宝网发布的数据显示,“双11”后仅两天,全国各地在“双11”期间盲目下单的消费者已经转卖了超过40万件商品,部分冲动购物的所谓“剁手族”计划把“双12”作为商品售卖良机。

  有媒体报道,二手货转卖成了部分网购平台今年“双12”活动的最大特色。在一家知名网购平台,开发者在用户历史所购商品后加设“转卖”键,对于确实不喜欢或过时的商品,可一键将其放到该平台二手市场上去,几秒钟即可完成整个转卖流程。

  之所以出现大量在“双11”后不久就转卖商品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商家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之下,很多消费者受到广告渲染的“优惠特价”信息以及亲朋亢奋购物情绪的双重影响,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从众心理。在潜意识作用之下,很多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并非自身急需,甚至毫无用处。随着活动结束大脑重归冷静,部分消费者自然会抱着减少不必要开销的心理,将部分冲动购置的商品转卖出去。

  即使不考虑所购商品的必需性,仅从时间间隔上来看,“双12”距“双11”仅一个月,极易使潜在客户产生消费疲劳的感觉。长此以往,商家概念化营销的冲击力也会逐渐降温。

  另外,从对物流体系的冲击来看,“双11”期间激增的下单量对物流公司的平稳运作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对于快递企业而言,除了需要配送“双11”遗留的快件外,还要同时消化大促之后几天内产生的日常包裹。快递企业在“双11”之后,往往需要1~2周的时间进行消化,才能回归正常的配送节奏。由于激增的运货量,致使物流系统不堪重负,最终会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从而降低其对今后大促销活动的参与热情。在电商物流体系尚未与销售能力完全接轨的现实条件下,电商的概念化激进营销也该降降温了。靳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