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进口洋猪肉 网络舆情现“阴谋论”

30.03.2014  15:32

内地肉制品龙头企业双汇,正因一次商业行为招致生猪养殖户的抨击。

3月14日,双汇通过宁波口岸进口美国冻猪肉325吨,此后,内地生猪价格继续下跌,并于近日跌入5元区间。

从表面上看,双汇的商业行为与肉价走势并无直接联系,双汇委屈地“躺枪”了。

然而,当猪肉价格继续下跌、养殖户“割肉离场”的现象逐渐增多时,或许就是一场肉荒的危机前兆。

市场风向:洋猪肉引发恐慌情绪

3月14日,首批来自美国的325吨冷冻带骨猪肉到达宁波口岸。

媒体报道显示,双汇将在4月前从这里集中进口约3500吨美国冷冻带骨猪肉。

与此同时,生猪价格的下行趋势愈加明显。生猪批发价格在3月21日达到每斤5.54元,跌回8年前(2006年)的水平。

这时,双汇成为了养殖户的攻击目标,养殖业论坛的网民认为,双汇在内地生猪价格如此低迷之时引进洋货,给内地生猪价格带来了更大的冲击。

其实,内地生猪价格的下跌趋势已经持续了较长时间。这一现状与2011年肉价大涨、养殖户无序增栏有密切关系。

资料显示,双汇本次计划进口的3500吨生猪仅占2013年全国猪肉产量的0.64%,占全国进口量的0.25%。这样的比例,无论从哪个层面上看,都不足以对内地生猪价格体系带来影响。

网络舆情:“阴谋论”甚嚣尘上

相对于双汇引进洋猪肉的新闻,数据的传播效率很低。肉价下跌与双汇进口之间的因果关系论在网络舆论场渐成主流。

甚至有网民抛出“阴谋论”,称双汇进口猪肉是为了主导内地生猪养殖业。一旦生猪养殖户和相关企业在价格体系崩溃后倒闭,双汇即可低价收购。

一时间,双汇成为众矢之的,甚至有人称双汇此举“进口卖国”。

还有网友认为,内地肉价走低之时,双汇进口一事就算未给生猪价格带来实际影响,但其“不救市”的态度依然令人反感。

从3月14日双汇进口洋货一事引发质疑后,双汇官方始终未做出公开解释。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现,在3.15当天,双汇掌门万隆曾对媒体提到,双汇的生猪屠宰量不到全国的3%,即使考虑上史密斯菲尔德公司的占比,影响度也十分有限,不会对生猪价格造成影响。

而在万隆此次接受采访时,有关“双汇进口导致内地肉价迫降”的网络舆论尚未形成气候。

3月下旬,在一家养殖行业论坛内,一个名为“双汇研究员”的网友发布帖子,自称代表双汇回应网友质疑,引用了一些公开数据,解释了猪肉价格走低的原因,并称双汇根本无法调控内地肉价。

如果以危机公关的常规操作流程来看,双汇做的实在是太少了。

但从事件的起源处梳理,双汇在生产、销售环节其实并没有出现纰漏,因此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层面上未受到损失,从这个意义上,危机无从谈起。

另外,双汇进口洋货的商业行为也可以理解,毕竟商人逐利,如果进口货物的成本及市场前景被看好,这就是一起正常贸易。

而且,一旦双汇此举的市场预期得到证明,未来可能会有更大宗的生猪进口贸易出现,到时,内地的中小型养殖企业,又当如何?

说到底,双汇的“不回应”还是因为养殖户的质疑对企业的社会形象、商业形象、市场份额未构成实质影响或威胁。

舆情观察:调控若不利 或“翻版”奶荒走势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对肉制品舆情监测时发现,猪肉价格自去年11月步入下降通道后,近日已达到近4年来的最低价格。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供应过剩是最重要原因。

然而,更不乐观的情况是,猪肉价格似乎还未见底,按照市场规律,只有当过剩产能被淘汰后,价格体系才会回归正常。

早在两个月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关注生猪价格,并准备启动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工作。

公开报道显示,1月26日,发改委发布预警信息,建议广大生猪养殖户根据市场价格变动情况,适当调整养殖结构。

现在看来,当时的预警信息及收储计划并未奏效。

猪肉价格无法止跌之际,亏损严重的养殖户迁怒于双汇,是这起事件的根本原因。

那么,肉价何时可以回升?一个可以借鉴的案例是刚刚平息不久的液态奶全线涨价及奶荒事件。

3年前,内地原奶收购价格并未随饲料及人工成本增高而有所上涨,奶贱伤农,奶牛养殖户亏损严重,从而导致大批奶农退出奶牛养殖市场,最终导致奶荒。

养殖户迁怒于双汇,很可能是一场肉荒的危机前兆。

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及龙头企业如果不加力扶持并尽快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当养殖户“割肉离场”成为一种潮流后,再想挽回,要付出的代价是不可想像的。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