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听民意、看变化、促发展——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文章选登之十二

19.03.2015  09:41
 

美丽乡村建设“三部曲

 

省社科院 甘庆华

 

  2015年春节回老家奉新,与家人及亲友聊得最多的是涉农话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一个令人鼓舞的口号,即“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我看到了奉新人在探索“农村必须美”的“三部曲”。

  一是以特色农业擦亮发展名片。全县把“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用‘工业灶’煮香‘农业饭’”作为发展理念,精耕大地写文章,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现已形成优质稻生产、花卉苗木、棉花、猕猴桃四大板块,其中水口万亩猕猴桃基地、渣村万亩林苗一体化示范基地,成为奉新对外的响亮名片、富民强县的精彩缩影。

  二是以农村改革激发发展活力。2014年在全国开展的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受到老百姓的支持与拥护。我叔叔正谋划着用确权登记证去信用社贷款,准备扩大再生产。此外,奉新改革活力还体现在土地流转上。全县共建立县、乡土地流转中心17个,流转耕地13.87万亩,流转林地38.97万亩。土地流转催生出一批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着农民快步奔小康。

  三是以美丽乡村提升发展形象。2014年以来,全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核心,全域规划、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个个优美如景点般的靓丽乡村遍布各地。尤其是按水墨江南风格高标准打造了昌铜高速奉新段、干(洲)大(城)线等沿线美丽乡村示范带,获得艺术般的美感。

  此次回乡,我的体会有三:第一,只要我们充分信任、依靠群众,“中国美”、“农村美”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第二,在党中央领导下,基层干部的自觉意识、主动作为精神,正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强劲动力;第三,对“三农”的扶持力度还要加大,尤其对农业大县、基础薄弱县,要采取非均衡式、喷灌式帮扶。

                          【《江西日报》综合版(2015年3月19日B4版)选登】

 

为新农村建设点赞

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蒋斯斯

  抚州市临川区罗针镇曾因2010年6月的“唱凯决堤”而令人瞩目,那一年罗针镇的标签是“灾区”。春节期间再次来到这里,看着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体验着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了解到村民富足美满的生活状态,我不禁为新农村建设点赞。

  道路通了,都是城里人。谈起道路升级改造,村民们说,原来村里是土路,人都不愿走,更别提车了。想吃点肉,还得赶集去买。自从村村通了水泥路以后,菜贩子们每天都会带着新鲜的蔬菜和肉来村里叫卖。公交车也开到了村口,再也不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们高兴地说:“路通了,村里到城里也就抬抬脚的事,我们觉得自己也是城里人了。

  荷包鼓了,都是有钱人。罗针是有名的建筑之乡,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从事建筑行业。村民老张喜笑颜开地说:“原来我们做泥工电工的,要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跑,钱赚得是挺多,不出几年就能盖起小洋房,但离家远啊。现在可好了,咱江西经济上来了,我们在南昌、抚州也能找到活儿干,收入也还可以,还能照顾家。这不,我连铺盖都带回来了,过完年就不想出远门找活了。

  学习多了,都是知识人。老李最近正忙着跟儿子学上网,他说,这些年村民们的学习热情可高了,不少人家买了电脑。以前农民种田靠的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现在碰到问题,也不火急火燎地找农技专家了,而是上网找答案,小问题自己就能解决。现在有了网络,还能“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了。也有不少村民表示,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希望政府能加强宣传,送文化下乡,树时代新风,为建设新农村打好基础。

                       【《江西日报》综合版(2015年3月19日B4版)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