磅礴发展 深刻变革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再扫描

22.04.2015  12:47

  入春以来,随着全市各地振兴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这片红色老区愈加散发出强烈的“发展信号”。

  自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出台以来,在一系列政策红利的驱动下,这块红土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近3年来,众多媒体和财经人士对赣州的关注从未间断,一股气势如虹的“赣州现象”被广泛传颂。

  事实上,近3年来赣州的确够拼。这片3.9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前所未有地展开了一场伟大的创业、磅礴的发展和深刻的变革。

   磅礴的发展 深刻的变革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再扫描

  失地农民住进了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性返迁安置小区“翠谷”康居社区。 记者刘青 摄

   倾情民生

  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从一个旧村庄到小洋房的蝶变,只用了3年时光。不久前,前来赣南采访的中央媒体一抵达这里,不禁为眼前的景象所惊叹。而和华屋村民一样,赣南所有农村的面貌已全然变新。

  近3年来,赣州市市县两级政府投入145.97亿元,带动农民自筹资金和社会投资647.83亿元,拉动内需约1587.6亿元。目前,全市69.52万户、近300万农民告别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红军和烈士遗属遗孀及后代全部住上新房,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抓好1744个新农村建设点,建成317个新型社区,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魅力、记得住乡情的美丽乡村。8个乡村入选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创建试点。

  与此同时,农村饮水、公路、用电等民生问题也被列为重中之重。近3年来,全市共有278.4万农村人口喝上干净卫生的放心水,农村公路新建改造农村公路7900公里,新建渡改桥125座、改造农村危桥380座、新建独立大中桥92座,解决了全市580多个村120多万群众的出行难题。此外,农村电网改完成低电压治理38.56万户,近300万人结束了“冰箱成杂物柜、电灯像萤火虫、电扇转不动”的苦恼生活,7.1万户不通电山区群众告别了祖祖辈辈点煤油灯、用松明子照明的历史,18.65万户农民看电视难问题得到解决。

  2014年,全市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1.89万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1.56万户,实现人均15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新(改、扩)建校舍234余万平方米,D级危房基本消除,3万多学生不再租住民房上学,2.1万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不再睡地板,并启动283个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新改扩建807个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新增病床位1.31万张,看病难问题逐步缓解新(改、扩)建福利院、光荣院、敬老院95所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8.9万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3.84万户,实现人均15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率先在全省建立城乡低保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全市社会保险总参保人次达772 万实施扶贫攻坚,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因户施策,扶贫对象由“十一五”末215.46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105.5万人。

   政策倾斜

  位于章贡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汽零(赣州)产业基地,已经呈现出盛大的模样。两年前,这个基地落户赣州之时正是《若干意见》出台不久之后。企业负责人毫无保留地说,之所以选择赣州,是因为看中了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政策优势。

  的确如此,《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相继下发10个文件,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38个部委出台43个具体实施意见或支持政策,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牵头,39个部委对口支援赣州18个县(市、区),37个部委出台47个高含金量的具体对口支援工作方案或文件,并明确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包括“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在内的161项具体政策或标准落实到位。

  不仅如此,赣州市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一大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交通、能源项目相继获批建设。全市169个市重点工程项目,开工在建162个,累计完成投资612.9亿元。去年以来,列入省调度的签约项目228 个。

  目前,赣州已争取国家、省批复重大平台9个,国家层面批复试点示范事项35个,赣州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拥有国家级平台最多的设区市之一。比如,国家层面批复的有:赣州综合保税区,龙南、瑞金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赣州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区,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等6个重大平台。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复函省发改委,同意实施《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发展总体规划》。

   扶持产业

  目前挂牌成立的中国南方稀土集团有限公司,在业内引起较大的关注。毫无疑问,这是赣州加快产业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

  近3年来,国家发改委安排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中央预算内投资76.35亿元,批准发行企业债券54亿元;财政部2012年在中央财政中单列安排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财力补助6亿元,并列入补助基数;国土资源部、工信部在2013至2015年安排9.6亿元,支持我市开展全国稀土开发利用综合试点;农业部安排大型沼气集中供气项目奖补资金2000万元,帮助争取5000万元专款支持我市柑橘黄龙病防治。

  2013年至2015年,财政部、民政部、体育总局安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9.6 亿元,支持我市福利事业项目建设。2014年,环保部安排6.49亿元支持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比上年增长19%,并专门下拨5741万元用于崇义县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项目。交通运输部安排2亿元支持安远县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商务部拨付“西果东送”、外贸发展、城市配送等专项资金7858万元,质检总局支持对口支援县、乡镇近1000万元建设资金……

  同时,在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台办、商务部等部委的有力支持下,赣州成功承办央企入赣、赣台会、光彩事业赣州行等活动,签约项目176个,签约内资2132.3亿元、外资15.58亿美元。截至目前,赣州已完成注册项目146个,实现进资项目145个,开工项目128个,投产项目41个,占23.3%。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清洁能源项目、中国汽车零部件(赣州)产业基地、北斗产业园等6个投资超百亿元项目接连落户,实现百亿元产业项目零的突破。

   经济向好

  在一系列政策资金的带动下,赣州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0.82亿元,增长9.1%;固定资产投资123.99亿元,增长17.8%;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40.59亿元,增长2.1%;财政总收入49.75亿元,增长0.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09亿元,增长3.1%;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5.94亿元,增长10.2%;实际利用外资1.62亿美元;进出口总额6.8亿美元,增长77.14%,其中出口5.4亿美元,增长73.9%。今年一季度,实现财政总收入83.01亿元,增长6.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9.36亿元,增长4.1%;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5亿元,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5亿元,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255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亿元,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3.09亿美元,增长2.1%。

  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迈上3000亿元新台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2家,总量达1092家,列全省第二。2014年实际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525亿元,增长15.5%。

  2014年,全市服务业(第三产业)实现税收收入131.52亿元,同比增长13.7%,占全市税收收入49.2%;其中,金融业增加值92.28亿元,同比增长14.9%,占GDP 的5.01%,实现税收23.63亿元,占税收总量的8.8%,年均增长44.3%。

  2014年,我市共接待旅游总人数3502.83万人次,同比增长35.18%,旅游总收入279.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15%,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比重15.3%。2014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1户,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迈上3000亿元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35.7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38%,较2011年提高5.79个百分点。

  (记者周善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