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票上的腐败”仅仅“管住发票”远不够

17.05.2014  08:56

小小一张发票,写明的是消费金额、时间、地点和单位,然而很多时候,明明白白的消费背后是不明不白的公款私用现象。虚假发票的横行,为少数人侵吞国家资产等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海南儋州原市委常委、秘书长权晓辉将公款报销作为敛财手段,其在儋州市任职4年多,公款消费报销共计404.94万元。(《东方早报》5月14日)

没吃过猪肉”,并不代表就“没见过猪跑”。尽管在4年之间用发票套现公款404.94万,的确是超乎想象。但对发票潜藏的猫腻,公众其实也并不陌生。无论是车站兜售者,还是手机上不时能收到的垃圾短信,“发票”产业链之所以能如此红火,自然不会毫无原因,这些发票究竟会流向哪里,又受着怎样的需求驱动,发票上所滋生的腐败,自然也不难想象。

而早在几年前,审计部门就曾披露中央部门近两成发票是假发票,这些假发票把本该用作工作上的钱款变成了账外“小金库”,用于发放职工福利补贴,甚至是个人贪污或行贿。从这个角度来看,假发票泛滥,的确也助长了贪腐行为,至少给套现公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既然如此,“管住发票,并加大问责力度”。一旦出现问题,不仅经手的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应承担连带责任,一些餐饮企业、商场、超市等为发票腐败大开方便之门也应依法追责,的确。发票上的腐败,的确有望得到遏制。

不过,“巧立名目”、“化整为零”、“空手套白狼”,当一张小小的发票,竟然可以玩出如此多的花样,如何“管住发票”,恐怕也绝非说句话这么简单。不仅如此,发票上的腐败,离了发票固然是玩不转,但发票本身是否就是罪魁祸首和始作俑者,恐怕还不能简单的头痛医头。

事实上,发票之所以能成套现公款,甚至成敛财贪腐的手段,与其说是发票没管好,毋宁说更多暴露的其实是公款报销制度以及财务监管中的乱象。而按理来说,公款报销制度与财务的监管本该相当严谨,仅仅是一张发票,何以能畅通无阻的套现公款,或许才更值得反思。

在这方面,国外其实早有现成的经验,芬兰高官因公务餐多点了一道鹅肝“被下台”,早已广为人知,而让公款报销制度无缝可钻,也已成越来越多国家的惯例。俄罗斯的财务制度同样卡得很严,报销手续更是复杂得让人想跳楼。想要公款报销,先要在请客之前填写一张“请客计划”,详细汇报一下去哪儿吃,吃什么,大概的价格是多少,请客的目的是什么,之后再由领导签字;吃完饭后,要保留饭店提供的发票,发票上需标明吃了哪些菜,喝了哪些汤,每个菜的价格是多少;这还没完,还要报告请客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请客目的。即便是用公款等腐败问题依旧十分严重的印度,发票同样不能简单的以工作需求为由报销。个中道理其实再简单不过,虽然写明了消费金额、时间、地点和单位,但要想通过公款报账,发票所含的信息量其实还远远不够,相关的公款报销制度当然不能不明不白的见了发票就给钱,发票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和细节,真想要报销,当然先要事无巨细、不厌其烦的交代清楚。

基于上述视点,发票上的腐败,的确还不全是发票的问题,而更需反思公款报销制度中的粗疏与漏洞,仅仅是“管住发票”,显然还远远不够。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