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听民意、看变化、促发展——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文章选登之十

17.03.2015  09:31
 

农村党组织为何开展活动难

 

省委组织部 潘叶锋

 

  针对基层反映的“农村党组织开展活动难”问题,我利用春节回乡的机会,走访了一些基层党员和干部,引发了一些思考。

  “”的症状是什么?一位82岁的老党员说:“现在村里没啥事了,会都难得开,其他活动就更少了。”从基层实际看,农村党组织“三会一课”状况的确不容乐观。比如支部大会,有的只在选举和“七一”时才开,党小组会在税改后则大多有名无实了,上级要求开展的其他活动也往往陷入“做作业的烦恼”,在墙上贴、台账里写、文书档案里存。

  “”的症结在哪里?访谈对象列出了经费不足、老龄党员多(某乡留守党员55岁以上的达七成),以及基层党务干部缺乏培训、抓党建的能力不足等原因。但综合分析,“症结”在于农村的“事变了”,党群之间原有的连带机制断裂了,党组织开展活动的内在动力减弱了。税改以后,多数农村党组织主要在做两件事:一是围绕乡镇要求开展村务管理、党务管理等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二是对接国家推动资源下乡的政策,千方百计争资金、跑项目。村干部说,他们完成这两项任务,需要的是和上级打交道,不再像税费时期那样,要纳粮征费、搞计划生育、调整产业结构,迫使党组织去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党员带头并带动群众完成任务。

”的问题应如何破解?据家乡组织部门的同志介绍,他们通过推进“强基”工程,有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有的则纳入了“强基”工程的下步安排,列出了时间表、任务书。值得深思的是,解决具体问题比如增加经费、加强培训等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激发农村党组织的内在动力。可能的选项是,针对农村治理任务的变化,重新建立起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的连带机制。比如,乡镇党委对农村党组织的考核,应实质性地加大党员和群众民主评议的权重;上级给予农村某些资金和项目时,要广泛听取当地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并实施有效监督等,这样才能倒逼党组织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开展好党组织活动也就有了内在动力。

【《江西日报》综合版(2015年3月17日B4版)选登】

 

 

广袤农村的美丽变化

 

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毛尚礼

 

   羊年春节回家,发现家乡玉山县下镇镇与往年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干净了,家家配发了垃圾桶,村村雇用了保洁员,人人当起了环保员,一套良性机制带来了村庄的美丽变化。

  多年来,村庄没有污水收集和处理设备,洗涤剂日复一日使用,污水无节制地排放,水塘和河道成了垃圾的“王国”,废电池、过期药品和化妆品等没有经过分类的垃圾被随意丢弃,“垃圾靠雨冲、污水靠蒸发”,是很多村庄的真实写照。村庄地表层土地污染严重,有害物质随着水循环,在农作物中积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的不仅是当地村民,还有整个食物链的人群。造成农村严重污染的原因,一是公共服务的缺位,农村环境保护和管理几乎一片空白;二是村民环保意识不到位,尚无自发的环保措施。

  如今,我在家乡看到了可喜的变化。2014年上饶市开展了“十大整治”,城乡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和水资源专项整治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这两项恰恰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各地乡镇把农村环境卫生这项看起来不起眼的工作,当作“第一位工作”来谋划,实行垃圾专人负责、定点投放、集中填埋;组织召开村民大会,详细划分每家每户的卫生责任区,推举卫生监督员,定期进行卫生督查。一套从设计到实践的良性机制,换来了农村环境卫生的嬗变。

  江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少不了广袤农村的清洁。农村清洁工程对百姓来说是民心工程,对干部来说是作风工程,对村庄来说是管理工程。以“问题倒逼”方式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既是提振基层政府公信力的有力行动,也是把村民日益高涨的环境权益意识,转化为参与村庄事务、开展农村自治的良好契机。

【《江西日报》综合版(2015年3月17日B4版)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