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信”字并非信件信函 是指送信的人

25.06.2014  12:41

  原标题:古代“”字并非信件信函 是指送信的人

  在我国古代,“”字是人不是物。“”不是信件信函的意思,而是指送信的人。这里的送信人既包括递交函件和传递消息的人,也包括外交使臣。

  《史记》:“说楚王发信臣。”《世说新语·雅量》:“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古乐府诗句:“有信数寄书,无信心相忆。”《资治通鉴》:“宜急追信改书。”《越绝书》:“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祟于吴。”等等。上文中的“”都是使者,即送信人的意思。文中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

  “家书抵万金”,“答友人书”,以及鲁迅先生的《两地书》,还有今天仍在用的成语“鸿雁传书”中的“”,都是信的意思。

  既然“”是信的意思,那么古代的书一般是用什么代替的呢?

  我们知道,古代的“”是刻在竹片上或木片上的,刻在竹片上的书叫“”,刻在木片上的书叫“”,这里的“”“”以及把它们装订成册的“”就是古代的书。

  古人写信,一开始也写在木板上,写信的木板长约一尺,故称“尺牍”,“尺牍”就是古代的书信。为了与“简牍”区别开来,人们把作为书信的“尺牍”叫做“”,在“”上签字称为“”,现在的“署名”就是由此而来。有的“”上还有一块凹陷的装饰叫做“”,这就是今天“信函”“函件”的来源。

  至于“”字演变成物,成为一封信的信,是近现代的事,历史年限不是太长。刘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