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古代小说中未婚公主也可自称“哀家”

25.07.2014  12:45

    核心提示:盖因为五十多年前的古代演义小说,以狄青为主角的《五虎平西》中,那位看中狄青欲求下嫁的青年公主就是自称“哀家”的,人家还未婚配呢!

    本文摘自:《书屋》2014年第7期,作者:雷辉志,原题为:《洒家与哀家

    《水浒传》的鲁智深往往自称“洒家”;民国以降,许多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大凡会武功的和尚,都跟着自称“洒家”,好像粗豪的出家人必得自称“洒家”才能符合自家身分。从民初通俗小说老前辈顾明道的《荒江女侠》到梁羽生的“新派武侠小说”,都是如此。千千万万的读者看了,就以为“洒家”应是武僧的自称,这误会可谓深而且远了。

    《水浒传》第二回,史进初遇鲁提辖,鲁就自我介绍:“洒家是经略府提辖,姓鲁,讳个达字。”那时,他还未出家,就自称“洒家”了。

    再看第十一回,杨志出场,王伦道:“你莫是绰号‘青面兽’的?”杨志道:“洒家便是。”书中交代杨志是“流落在此关西”的“杨令公之孙”,他也是开口闭口自称“洒家”。看来,“洒家”应该是关西大汉的自称,而绝对与和尚无涉,我们再不必费神去查考佛典了。

    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全传》第五十九回,鲁智深假扮平民,要去营救史进,来到州衙前,被贺太守赚入府里捉住。鲁智深道:“洒家又不曾杀你,你如何拿住洒家,妄指平人?”太守喝骂:“几曾见出家人自称洒家?这秃驴必是个关西五路打家劫舍的强贼,来与史进那厮报仇。

    原来,鲁智深之所以露出破绽,正是因为一般的出家人都不会自称洒家。

    综上可见,武侠小说中相因沿袭,不管是西域头陀,还是南方福建少林一脉的武僧,一概让他们自称“洒家”,真是天大的误会。

    根据杨慎和章太炎的考证,确认“洒家”之“”实即“”之中古审母读音方言变异的实际记录。

    陆澹安著《小说词语汇释》说:“关西人自称为‘洒家’。‘洒’即‘咱’之转音。”《辞海》修订本和《辞源》修订本都作出相类似的解说。这个说法不确。

    其实,关于“洒家”之“”的语源,明朝杨慎在《古音猎要》中曾有考释,指出“”字《说文》“舍省声”,“”与“”音近。五代宋初人自称“沙家”即“余家”之近声。

    章太炎在《撰新方言》的《释言》篇中也说:“明朝北方人自称洒家,洒即余也。余从舍声,古音如舒,舍转书野切,故余亦转为书野切。”从词汇学角度看,“洒家”正是“”(余)附加一个词尾“”而构成的。

    现在有些地方的方言,还保留着在称呼中附加一个词尾“”,比如自称“吾家”,称对方“你家”(即“”)。在古代白话文学中就更常见:皇帝自称“孤家”、藩王自称“某家”、青年女子自称“奴家”或“儿家”、皇室女子自称“哀家”、平头百姓自称“咱家”……。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