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爪牙”竟是褒义词 “作家”被用来讽刺人

04.02.2015  13:22

  当下,我们说“某某的爪牙”那一定是带着贬义的。人们常用“爪牙”一词来形容坏人的帮凶、党羽。然而在古代,“爪牙”却是一个夸赞人的褒义词。韩愈曾在自己的文章《与凤翔邢尚书书》中写道:“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夸赞邢尚书现在是皇上的得力助手,是国家的城墙和壁垒。那后来“爪牙”又是如何变为贬义词的呢?答案将在节目中揭晓。

  如果“爪牙”已让你目瞪口呆,那么“作家”一词的演变,就更戏剧化了。现在我们常用“作家”来形容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群,而在古代,“作家”可不是用来形容文人的。《晋书·食货志》中记载说:“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积蓄”,指桓帝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产,所以就没有什么积蓄。这里的“作家”指的是管家、治家、理家的意思。

  那么“作家”又是如何变成讽刺文人的词语呢?《太平广记·冯氏杂说》中记载,唐朝有个宰相叫王璵,好为人做碑制,有送润毫者,有一次误扣了右丞相王维的大门,王维就对其说:“大作家在那边。”在王维看来,写碑文是别人的家事,而不是文人该干的事,而王璵替人写碑文是在插手别人家事,便用“大作家”来讽刺王璵好管别人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