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生死潜伏:人生虽传奇 卧底演悲剧

17.04.2015  12:26

  混迹南宋高层的间谍泄露绝密情报的特使

  美国前中情局雇员斯诺登叛逃,透露“棱镜”计划,引起轩然大波。各国之间展开的间谍侦查活动,也成了热门话题。获取情报,判断局势,率先采取对策,向来是政治实体之间的较量手段,自古有之。这次的不同,在于斯诺登见首不见尾,至今下落不明,很多人都用电影《幸福终点站》作比喻,暗示他滞留在莫斯科的机场。其实,对于真正负有使命的间谍来说,哪里都有可能是终点站,只不过不一定“幸福”。

  北京的虎坊桥就曾经是一名间谍的“终点站”。《茶香室丛钞》记载,在清朝初年,这里有个五道庙,庙中有个老道人,发须全白,身材矮小,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世,也不了解他的年龄。平时,他沉默寡言,吃长斋却喜饮酒,许多缙绅都喜欢叫他来吃饭。希望他喝多了,能谈谈自己的陈年往事。可他却是个守口如瓶的人,冲动起来,顶多是眼含热泪,但一言不发。原来,他是吴三桂派往北京的一名间谍,准备刺探传递军机。但还没有发挥作用,吴三桂就败亡了,于是,他只好在道观中隐身下来,最后老死在这里。这是一个悲伤的间谍故事。

  泄露绝密情报的特使

  宋高宗绍兴三十年元旦,南宋迎来了金朝派来贺年的特使、翰林侍讲学士施宜生。当时宋金之间已经罢兵结盟多年,互相多有使臣往来。南宋方面,派去接待这位特使的,是吏部尚书侍读张焘。张焘安排施宜生在馆驿里住下,礼节性地陪着施宜生说话,顺便想套点北方的局势信息,这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有那么一瞬间,侍从们都去了门外,屋里就剩下张、施两人,施宜生突然莫名其妙冒出一句:“今日北风甚劲。”看到张焘还没反应过来,他又拿了茶几上的毛笔,扣了一下,说:“笔来,笔来。

  张焘就是再迟钝,也明白施宜生是什么意思了。当时,金朝正逢完颜亮篡国,有一种传言是,完颜亮正在整顿军队,准备大举进攻南宋,而南宋却毫无戒备。在这种情况下,施宜生这两句话,证实了以上消息,“北风甚劲”就是说北方已经在备战了,“笔来”就是“必来”。张焘立刻回去汇报,南宋也开始了军备。完颜亮发现南方已有戒备之后,则放弃了进攻的计划。垂危之中的南宋,再一次得到保全。

  作为金朝特使的施宜生,为什么会向敌国南宋透露如此机密的军事情报呢?

  施宜生并不是北方人,而是福建人。金兵南侵,天下大乱,福建有个叫范汝为的人也趁机造反,想夺取天下,一心想干一番事业的施宜生就成了范汝为的军师。只是范汝为运气不好,很快就被韩世忠的大军剿灭,施宜生也只好改头换面,狼狈逃窜,在蛰伏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由一个寺庙的和尚送他渡过了长江,逃到了北方。之后,有书说他在伪齐刘豫那里当官,有书说他辗转流落到燕京,给金朝皇帝上书,大谈宋朝虚实,希望得到重用,却反而下了监狱,被押到黄龙府。出狱后,他就靠教书为生。

  完颜亮篡国,施宜生的机会来了,他通过科举考试,得到了殿试的机会。殿试是在猎场进行的,那次完颜亮一口气打了三十六头熊,命令考生们以此为题作文,施宜生一篇阿谀肉麻的赋得到了完颜亮的赏识,被点为第一。于是,他作为金朝特使,出现在了杭州。这时距离他叛逃过江,整整二十八年。

  疑问随之而来,这个南宋全国通缉的叛贼,为什么会站在南宋的立场上,向曾经的死对头透露绝密军事情报呢?没人知道答案。有一种说法是,他北逃过江时,送他的和尚说过一句话:“你大丈夫富贵命啊。此番北去必然发达,只是,别忘了故土。上天保佑你吧。”也许正是这句话,唤醒了施宜生报效南宋的心。

  施宜生的两句话挽救了南宋,却仍然隐约被门外的侍从听到了。在追查泄密责任的时候,施宜生被告发,“烹而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混迹南宋高层的间谍

  就在施宜生向张焘传递情报的时候,在淮河宋金交界处,有个商人格外活跃。此人叫刘蕴古,是个卖首饰的。他的特点,就是特别爱说,在酒馆里,经常谈起金国内部的虚实,喝多了还会哭,说自己“何时能见天日”,还表态一定要助大宋,取中原,灭金国。他的言行很快引起宋朝官员的注意,秘密把他送到杭州,交给朝廷里面的高官。见到了宋朝官员,刘蕴古说起了自己的痛苦经历:他两个弟弟都在金朝当了官,可自己却郁郁不得志。他就是想到宋朝,干一番事业。

  来了个金国通,自然是好事,他被举荐当了迪功郎、浙西帅司。有职位了。这一年是绍兴三十一年。

  刘蕴古在南方,干了件奇怪的事。吴山有座伍员庙,当时人人敬之,香火甚旺,甚至有富户捐了个豪华金牌匾。刘蕴古自然也是来拜的,拜完了,说自己对伍子胥有承诺,要换块新匾。匾是换了,可大家都觉得不理解——你倒换得比原来好看点啊,怎么看怎么都不如原来的,而且题名也蹊跷,不光写名字,还把自己的官职都写上了,真是千古奇闻。

  当时有人就怀疑,这刘蕴古是在透露某种信息。细作不止一个人,刘蕴古这是让人带信回金国,他已经在宋朝立足了。但这样的怀疑没人相信。

  完颜亮的南征半途而废,他自己也在政变中被杀。可这时候,刘蕴古却显得兴奋异常。

  隆兴初年,北方大量流民南下,数量达到了一万多人。南宋的想法,先把这些人圈起来,屯田,省得无事生非,扰乱秩序。没想到刘蕴古却积极活动,提出自己的主张:他们都是青壮年啊,怎么能老死在田间?把他们交给我,我带着他们北上伐金,还我山河。

  这个建议充满了战斗性,获得了包括张焘在内的许多官员的支持。只有一个人反对,他就是次相史浩。史浩判断,刘蕴古一定是奸细,只是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如果把这一万人给他,他举手反国,事情就不好收拾了。为了证实自己的疑问,史浩决定亲自和刘蕴古谈一谈。

  刘蕴古听说高官接见,兴冲冲地赶来。一见面,史浩就说:“当年樊哙想带十万人横扫匈奴,朝廷里都有人议论要斩他。你带着一万乌合之众,还真能干大事吗?

  刘蕴古万没想到史浩会这么说,汗都下来了,赶紧说:“我没这个意思。这一万人,家都在北方,的确不能信任。我呢,就是想让他们试试,万一能打胜呢?其实,也未可知。

  史浩冷笑道:“不知道你的家人,现在在哪儿啊?”刘蕴古差点没把茶杯掉在地上。他家人全在北方,这是南宋不信任他的根本原因,也是他的致命伤。

  刘蕴古的建议彻底被否决了,但说他是奸细,也没有直接证据。很快,他又被保举到太平州做副官,参与军事,这场风波就算过去了。

  事情败露在几年后,一个叫骆昂的人在北上金国的路上被宋军逮捕,从身上搜出了大量宋朝的机密情报。骆昂供出了刘蕴古,他正是刘蕴古的仆人。

  刘蕴古被抓,被杀,结束了他间谍的一生。

  坑死清朝猛将的太平军卧底

  清朝咸丰三年年末,太平军猛将胡以晃攻破庐州城,守城的安徽巡抚江忠源自杀,太平军除去了一个眼中钉。

  说起江忠源,真是太平军的苦主。此人最早是浙江的一个县令,后跟随清军统帅乌兰泰与太平军作战。乌兰泰战死后,江忠源自募楚勇,援桂林、保长沙、守南昌,炮击打死太平军的重要首领冯云山。两年之内,就升为安徽巡抚。太平军和他交手,胜少负多,都想除之而后快。这一次,他终于落到了太平军的圈套中。

  江忠源是怎么落到圈套中的呢?原来,他接到了庐州知府胡元炜的告急信,说太平军即将进攻庐州,而庐州兵马多、粮草多,丢了可惜,希望江忠源能增援庐州,指挥庐州保卫战。江忠源为了赶速度,只带了一千余人赶到庐州,到了一看,叫苦不迭,庐州城里根本就没有胡元炜所说的兵马粮草,是一座连弹药都缺乏的孤城。江忠源想再调部队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城外已经是满山遍野的太平军……

  说白了,江忠源被胡元炜的假情报给坑了,自己跳进了太平军设计的陷阱里。

  胡元炜为什么会这么做?原来几年前,胡元炜只是个落魄文人,他告贷亲友,借了几百两银子,准备捐个小官做。去北京的路上,结识了一个旅伴,两个人聊得熟了,胡元炜告诉对方自己是来捐官的,没想到对方说:“大丈夫生于世间,怎么能龌龊为小官?等着,我给你弄个大官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