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典诗词遇上科学…… 网友感叹“神契合”

20.08.2014  15:12

古典诗词居然能和科学术语相印证?听上去有点扯,但在较真的果壳达人眼里,这并不能算是“牵强附会”。果壳网友“N维空间”专门开帖,让内心闷骚的学术宅们一一罗列古典诗词与科学术语相印证的案例,网友回复里筑起的高楼俨然是张语文和物理混搭的考卷。“水平不流,人平不言”对应的是“连通器的原理”,“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暗含着分子的热运动知识。看完后会由衷地惊叹,诗人们都是全才的科学家!

N维空间”的帖子很简洁,内容只有短短的一句话,“比如M理论就可以理解为‘道’。”但帖子意外收获了抛砖引玉的效果。网友“红装而蹇者”一下子回复了十多条诗词和科学原理相印证的案例,“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科学解释是,“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月晕而风’之说。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返潮预示大雨将至。“人心齐,泰山移”的科学解释为,“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红装而蹇者”的语文和物理学得都不错,一句句对应解释得有模有样。

网友“紫鹬”感叹,古代的大文豪们不仅仅是诗人,也是科学头脑超前的达人。“我喜欢的是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那时的人对天体运行和地球自转完全没有概念吧。辛弃疾却提出了时差,并且觉得月亮不是落入海里的,可能是‘天外’的一个‘飞镜’,被‘无根’地‘系’在我们周围。现在想来真是神契合!

认真的网友在罗列着诗句和科学术语,另一部分开小差的家伙们则回忆起了学生时代的考卷。因为“古诗句+物理知识”的组合,基本是那些年的物理试卷上一定会出现的经典题型。“当年初接触物理时,参照物的选择那一章,到处是诗词啊。坐地日行八万里等,光的折射,反射,声音传播等等,都能找到相应的诗。”网友“慕亦凝”评论道。这则帖子的技术含量有些高,“直心菜”也隐隐有些担心,“我班主任也混果壳,觉得下学期月考试卷会有里面的题目。”(杨甜子)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