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古建聚落的保护不是为了留下建筑本身

11.12.2013  21:49

  据统计,福建最近一年内砖木结构民居总面积减少约2800万平方米,其中传统民居占多数。在红砖古厝的发祥地闽南地区,记者走访了几处不同保护模式下的古建筑聚居地,其现状与远景令人喜忧参半。近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民协等在福建连城主办的“中国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上,专家们就此展开讨论。

   政府开发≠挂牌+收费

  在泉州,被加曾寨拆迁办誉为“值得石狮骄傲”的永宁老街,9月刚从全国65条街区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这条拥有600多年历史、福建省唯一入围的古街并不好找。走进长约一公里的老街,若不是一只只簇新的垃圾桶“提醒”,很难想象这些刷着黑色“”字的古民居,竟然组成了一片景区。在一处景点前,一名村妇走进内屋,拎出块满是灰尘写有“干氏祖厝”的景区标识牌,“没人叫我们挂起来”。她说,从没见过相关部门来维修或发钱给村民修缮祖厝,平时房屋的小修小补都靠自家贴钱。

  同样位于泉州的南安市,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蔡氏古民居,也是一个政府主导并保留原住民的旅游景区。这几年,国家拨款修缮了村中几栋重要大厝,南安文管办还安排了专人保洁、巡逻,但多数村民并不领情。“一人15元门票费,我们一分钱分不到。”村民蔡女士说,开放旅游后,丢过几件贵重物品,“没有任何赔偿”。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戴志坚说,政府开发应协调好与村民的利益,“管理不是挂牌和收费的代名词”。

   迁走村民,至多是文化仿生区

  在距泉州市区仅20分钟车程的晋江市中心,一处最近开发的“五店市”景区是典型的吸引民间资本注入、完全撤离村民的政府“托管”地带。五店市传统街区建设管理领导组办公室工作人员陈芳说,在大泉州地区,这是第一个开发利用城市中心区域做古建保护的项目,政府已投入约7亿,打算在126亩的土地上集中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在清华大学城市规划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中心的前期规划中,通过普查评估保留了33栋建筑。当地政府请大闽南地区有古建筑修复资质的公司进行修缮,进驻企业的二次装修方案也必须经政府审核。如今,村民虽然迁走,但村中的宗祠家庙依然保留着祭祀风俗。

  “迁走所有村民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活态’保护,至多是文化仿生社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乔晓光说,古建聚落的保护不是为了留下建筑本身,而是要通过留住村民,保住当地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活态”的东西。

   村民开发,长久之计何在

  相较之下,位于漳州龙海市的“埭美水上古民居”,带有更多民间自发保护的性质。“没有旅游,就没有保护。”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王锦强说,村民的热情非常可贵。

  2011年初,埭美村为自主开发旅游,推选5名高威信的村民成立了理事会(官方称为“古民居群文物管理委员会”)。当年5月19日恰逢国家旅游局确定的第一个“中国旅游日”,村民集资10余万元、龙海市旅游局出资3万元为埭美制作宣传册、宣传片,修进村公路、公厕、路灯等基建。今年暑假,埭美又收到政府拨款30万,用于制作景点指示牌、修建停车场。常务副理事长陈联顺说,埭美村民遵循先祖遗训,按560多年前的规划图修建房屋,使得村里276座古厝规制齐整,横成排、竖成行。龙海市委宣传部部长沈龙石说,埭美现在一天可以接待近300人,最多接待过2000多人。

  与村民和当地政府对旅游开发的信心满满不同,多次前往埭美考察的戴志坚不甚乐观。他说,埭美村落建筑形制比较单一,且离高速太近,不利于发展住宿等产业。“如果没有专业规划,以现有的旅游开发价值来看,游客愿意留下,许多是被村民的热情感动,这不是长久之计。”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

高山族:高山族儿女有句心里话
微风徐徐,山雾袅袅,一路循着茶香,上饶之窗
仫佬族:以梦为马,绣出仫佬人的中国梦
广西罗城县是我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