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可别掏耳朵 宝宝耳朵娇嫩更不可掏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养成了没事就用指甲、发夹掏耳朵的习惯,或是在洗完头发、或游泳后,随手拿上一根棉签或耳勺来掏耳朵,防进水。这样人人常见的习惯,是保护耳朵卫生还是影响听力健康呢?在3月3日第15个“全国爱耳日”期间,我们邀请耳鼻喉科专家,从掏耳朵的习惯误区来跟广大市民普及耳朵保健知识,警惕小小一个掏耳举动,背后潜藏着健康大问题。
掏耳朵有耳聋危险
一些人误以为耳屎多了会阻塞耳道,影响听力,所以常常会忍不住去频繁掏耳朵,或是纯粹为了享受掏耳朵的舒服快感,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陈锡辉表示说,其实这样很伤耳朵,从保护听力角度,耳朵最好不要掏。
广东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主任吴佩娜医师提到,在门诊我们发现,现在很多耳朵出状况的病人,就是和“掏耳朵”有关,轻则细菌感染,导致耳道发炎,重则能使听力减退甚至丧失。人体的外耳道皮肤比较薄,与软骨膜连接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结构弯弯曲曲。掏耳朵时如果方法不当,像使用棉签、发夹、耳勺、指甲等工具没有经过严格消毒等,就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严重者可致鼓膜穿孔、听力下降、耳聋等。陈锡辉在此注解说,医学上的耳聋和我们百姓理解的耳聋有差异,耳聋的专业定义是分轻、中、重度,现有技术完全测不出听力才属于百姓所说的耳聋。所以说,掏耳朵存在耳聋风险,哪怕听力稍微有那么一点受损。
陈锡辉还表示,用棉签掏耳朵尤其不可取,外耳道是弯曲的,棉签是直的,有可能不仅掏不出耳屎,还会损伤耳道。外耳道皮肤长期慢性充血,还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反而会更多。
耵聍是耳朵的“哨兵”
一提到耳屎,大多数人潜意识里认为是身体的废弃物,如垃圾脏东西,敬而远之。吴佩娜提醒大家,别看“耳屎”名字不好听,其实它对耳朵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耳屎,医学上叫耵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外耳道内腺体的分泌物一般呈现弱酸性,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膜,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具有轻度的杀菌作用。耳屎和细毛,不仅能吸附进入耳道的灰尘和微生物,保持耳道的清洁,而且还能使耳道空腔稍稍变窄,对传入的声波起到滤波和缓冲作用,使鼓膜不致被强声所震伤。可见,耳屎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废物和垃圾。
健康外耳道有自洁功能
那么不掏耳朵,耳屎会不会堵塞耳道呢?吴佩娜表示,对于健康的外耳道而言,本身就有自洁功能。正常情况下,耵聍能借助人的头部活动、咀嚼食物、张口等动作自行排出。
常掏耳朵,除了会带走这些“哨兵”之外,破坏耳道的天热防御墙,还容易刺激皮肤鳞状细胞或基层细胞增殖,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容易将霉菌带进外耳道,使耳道奇痒难忍。如果霉菌生长在鼓膜上,就会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
当然如果外耳道炎症、尘土等刺激可使分泌过多;外耳道狭窄、异物存留或老年人肌肉松弛,下颌运动无力等,亦可导致耵聍排除受阻,若耵聍过多会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有时还会刺激外耳道,使耳道发痒。还有一些人天生耳道油性,有油流出来,或者觉得痒,这样的情况相对耳道较干的人,耵聍不容易掉出来,需另行处理。
宝宝耳朵娇嫩更不可掏
成年人要少掏耳朵,做家长的更不要随意给自己的宝宝掏耳朵。1到2岁的宝宝身体代谢旺盛,耳朵分泌物较多,很多妈妈时不时就给宝宝掏耳朵进行清理。在吴佩娜看来,这完全没有必要。她谈到,宝宝的耳朵里有耳垢是很正常的,随意给宝宝掏耳朵会带来一些危害。比如掏耳朵时孩子容易乱动,稍不注意,掏耳勺就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孩子的听力。鼓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厚度仅约0.1毫米,比纸厚不了多少,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很可能损伤这层鼓膜。
另外,宝宝的耳道尚未发育成熟,皮肤娇嫩,而家长又不懂宝宝耳道的特点,掏耳朵时如果用力过猛,轻者可导致外耳道皮肤损伤,引起感染,甚至形成疖肿,非常疼痛;严重者会损伤鼓膜,病菌进入中耳,引起感染,影响听力。因此家长不要随意给宝宝掏耳朵,如果耳垢太多,要去医院耳鼻喉科就诊,请医生帮忙解决。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