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可口可乐公司在全球刊物上大赞邓小平

05.06.2014  14:53

  核心提示: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其全球发行的刊物上全文转载这篇报道,并加了编者按认为,“从这篇报道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先生的改革开放政策今后不会变。

  本文摘自:《南京日报》2014年3月16日第A5版,作者:程瑞生,原题:《定力、眼力与魄力

  “记录改革开放,彩耀三农文章。‘五县四郊’重徜徉。脚前春潮起,眼底秋葩芳;笔端写出责任,影眸摄入阳光,字里字外溢辉煌。夏集启步早,石城路犹长。”这首词,是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原南京日报副总编辑朱小石先生为《目标:出色记者》作者胡健先生所作。

  光明日报出版社最近推出的《目标:出色记者》,汇聚了胡健新闻从业40年的主要新闻作品,从改革开放的弄潮儿陈兴汉、祝义才、张铭金,到默默奉献的小人物毛明珠、吴春根、贺继顺;从农村承包到企业改革;从1998年的抗洪救灾,到2003年的抗击非典—胡健笔下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一段历史,今天读书起来仍值得回味。他对新闻事业的执著,倾注的心血,取得的成绩,获得的感悟,在这本书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胡健作为曾与我在南京日报同一个部门共事的老搭档之一,这本书收录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京日报经济报道的部分精品力作和记者的获奖作品,也打开了我封存的记忆,脑海里浮现出这些作品背后那些无法见诸报端的艰辛和故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那个时代的记者孜孜不倦的职业追求。

  一个出色的记者,应该具备自身把握舆论导向的“定力”、掂量新闻价值的“眼力”和敢于担当的“魄力”。

  书中特别推荐的《“功臣楼”的风波》,以及作者本人牵头采写的《江浦医药公司“奖金风波”半年未了》分别发表在1992年2月份和8月份南京日报头版头条。

  当时,以承包制、责任制、租赁制为主要形式改革冲击着几十年来平均主义的“铁饭碗”和“大锅饭”。前者是农口记者陈正在雨花台区江心洲乡采访时,无意中听说旗杆村村办工厂杨厂长和技术顾问为企业扭亏为盈做出巨大贡献后,坚辞不收总共10万元承包奖,党支部用这笔钱为他们盖了两栋小小的“功臣楼”,结果被一些村民斥为“干资本主义”,被贴上“太平间”、“纪念堂”的封条。

  当时有同志担心这个话题惹麻烦,以不碰、不报为好。陈正同志心有不甘,不愿放弃,在报社的支持下,扑上去抓出了这条新闻,笔者为此配写了《杨厂长,你大胆的搬进去》的言论,此稿后获得当年多项新闻奖;后者则是胡健与记者刘健锲而不舍,通过长达半年“马拉松”式的采访推出的系列报道,披露、剖析了江浦医药公司兑现承包奖的波折导致公司经营起伏的现象和深层次原因,抨击平均主义给企业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

  这两起“奖金风波”能够公开披露,引起强烈反响,正是记者对线索把握的“定力”和“眼力”,一个“不愿放弃”,一个“锲而不舍”,以事实说话,为改革撑腰。

  定力、眼力和魄力,对于一个“出色记者”来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该书特别推荐的获得多项大奖的《中央大厦工程盖章竟逾千枚》就是这样一篇优秀新闻作品。

  笔者至今清楚地记得,1992年12月,南京长途汽车客运总公司召开春运工作通气会,笔者与曾采访报道过的南京长途客运汽车站站长、全国劳模王凤瑛毗邻而坐。闲聊中,王凤瑛告知说她已转岗搞基建,向笔者抱怨办事太难,指着窗外在建的中央大厦项目,诉说8年光图章就已整整盖了1000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会后,笔者悄悄拉住王凤瑛,请她在春节后配合接受南京日报独家采访。

  节后一上班,当年负责城建交通报道的记者、现任南京日报副总编丁辉宇冒着严寒,顶住压力展开艰难的调查。几天后,一条700字的消息连同笔者配写的言论《加速“拆庙减人”》一气呵成,报道详细披露了1096枚图章的由来和真相,强烈呼吁政府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减少行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当时的总编辑王明宏拍板决定在头版头条发表。

  此稿见报后产生全国性反响,50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转载,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沈达人作出批示,痛斥衙门作风,要求调查处理。尽管当时有关部门以盖章996枚的“结论”要求本报刊登“调查结果”,但事实和本质的真实性无法否定,报社淡定以对。

  1998年12月,为纪念改革开放20年,中央电视台专程来宁采访丁辉宇同志,做了20分钟的专题回顾节目。今天重读这篇报道,仍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现实针对性,当年因改革尚未进入“深水区”而难以推进的政府职能转变,在十八大之后,已成为上上下下“壮士断腕”打响的改革攻坚战。

  定力、眼力和魄力,缘于对改革开放大趋势的精准认知和对正确引导舆论的从容自信。

  这本书提及的曾获得全国改革开放好新闻奖的通讯《“雪碧”的震荡》,勾起了笔者的又一段回忆。

  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出现了一股否定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杂音,以南京“神州牌”汽水生产厂为首的一批地方企业指责中外合资企业南京中萃食品有限公司推出的“雪碧”、“芬达”冲跨了民族工业,外来“洋水”取代地方“井水”是“赚了中国人的钱”。

  迫于压力,中萃公司主动半停产,合资方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英国太古洋行甚至打算撤资。

  这年冬天我们获此信息,果断介入,在采访中冷静倾听和分析地方企业对“雪碧”的“集体控诉”以及“党报要为民族工业说话”的呼声,于1990年7月夏季饮料市场到来之际在头版头条推出这篇报道,透过“雪碧之争”,深层次揭示了影响南京对外开放的症结,旗帜鲜明为招商引资撑腰壮胆。

  见报当天,一位市委领导拿着报纸赶到中萃公司对外方经理说:“报纸把道理说得很清楚了,你们开足马力大胆地干。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其全球发行的刊物上全文转载这篇报道,并加了编者按认为,“从这篇报道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先生的改革开放政策今后不会变。

  3年后的1993年夏天,南京又爆发了一场震动全国的“空调大战”。民营企业苏宁公司灵活的营销手段被看做是“投机倒把”、“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南京八大国有商家组成“拓调会”结成“价格联盟”,与统一价格等措施与苏宁公司展开市场对决,从而“捍卫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夺回社会主义市场阵地”。

  面对当时的复杂态势以及“通稿”对八大商家做法所持的肯定口径,报社决定撇开“通稿”,组成由张连华副总编牵头的报道小组深度介入。

  采访刚开始,笔者就接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招呼和电话,希望党报“要为国有企业说话”,提醒报纸“不要犯方向性的政治错误”。我们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指导,顶住压力,在推出的战役性连续报道中,深刻剖析“空调大战”的实质是强大的计划经济与弱小的市场经济之间的较量,旗帜鲜明地为苏宁公司这一市场萌芽鼓与呼,提出国有企业只有打破垄断,投身改革,参与市场竞争才是唯一出路。

  八大商家的不少老总看了报道后表示“报纸以理服人,深受启发”,苏宁公司的张近东更是感慨万分:“再也没有想到,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南京日报能为我说话,不然我的店就要被封了。

  他曾私下问笔者,“你们哪来的胆子为我撑腰?”我告诉他“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壮了报纸的胆,我们撑的是市场经济的腰。

  纵览《目标:出色记者》收录的作品,无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和一代新闻人的奋斗足迹。那时新闻报道的主体是基层,记者长年累月奔波在一线,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以及不同的写作风格得到相当的尊重和信任,这些为培养“出色记者”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今天的南京日报早已鸟枪换炮,今非昔比,报纸连同新媒体使党报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不断扩大,连续多年进入全国城市党报排行榜第二名,这些为记者的“出色”和“成名”搭就了更大的舞台。但无论是新闻载体还是报道方式发生多大的变化,优秀记者必须具备的定力、眼力和魄力没有变,从这个角度看,《目标:出色记者》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