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导演的大陆生存之道:虐心戏屡试不爽

04.05.2014  13:48

  徐峥监制兼主演的《催眠大师》4天票房过亿,影片几乎获得一致好评。这部以心理治疗为题的电影混合悬疑惊悚,难得的是剧本逻辑完整,也是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影片导演陈正道来自台湾,此前在大陆拍摄过《幸福额度》、《101次求婚》,均有不俗表现。其中,《101次求婚》取得1.9亿元票房,这也让他成为在大陆拍片的台湾导演中成绩最好的一位。

  台湾导演作品在大陆上映的电影逐年增多,2009年只有4部,到2013年已经增加到了16部。其间的2012年国家通过了《关于加强海峡两岸电影合作管理的现行办法》,明确了台湾电影引进、合拍的规范标准与优惠条件,大陆向台湾电影和两岸合拍电影打开了大门。而早在之前,不少台湾导演其实就已经在大陆发展。早期进来的以电视剧导演居多,比如以琼瑶戏《婉君》、《梅花三弄》等闻名的汪群雅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在大陆拍戏,多年来长期拍摄家庭伦理题材,被网友戏称为“专注虐心24年”。

  十年前中国电影市场开始发力,台湾知名导演朱延平捷足先登,相继推出《大灌篮》、《刺陵》等电影,虽然评论不佳,但堆砌明星阵容,加上一些“接地气”的表现手法仍然可以在中国电影市场中找到位置。

  当然,也不是每个台湾导演在大陆都能如鱼得水,比如罗安得《乌龙戏凤2012》、张训玮(《宝岛双雄》)、曹瑞原(《饮食男女2012》)等都表现不佳。不过,也有一些坚持自我风格的台湾导演在大陆得到认同,比如苏照彬的《剑雨》,陈正道的《催眠大师》就颇受肯定。陈正道认为导演需要尊重本土观众,但更重要的是在创作上体现出诚意及水准,“大陆观众对国产电影十分友善,当你有一点新意,认真做了点事情,就会给你票房上的支撑,让你有机会越做越大,越来越多元。

  电视圈老将

  ●“登陆”代表:汪群雅、陈朱煌

  ●“登陆”时间:上世纪90年代至今

  ●“登陆”作品:《幸福的小丈夫》、《心肝宝贝》、《望海的女人》、《团圆》等

  ●“登陆”法宝:虐心戏屡试不爽

   熟悉大陆情况 不觉有隔阂

  台湾导演中最先到大陆发展的大多是以拍电视剧为主。

  陈朱煌是著名苦情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导演。这部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赚足了大陆观众眼泪,“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1988年播出后,我接到大陆许多电影投资方邀请。在我的印象里,当时还没有台湾导演来大陆拍戏,我犹豫了。”不过后来陈朱煌仍然进军大陆,拍摄了《天涯赤子心》、《娘妻》、《团圆》、《奶奶再爱我一次》等多部苦情剧。

  汪群雅以导演当年万人空巷的《婉君》闻名,拍摄虐心催泪戏,她是一把好手。在大陆,汪群雅导演的电视剧题材相对更为宽泛,除了擅长古装或是民初背景的《幸福小丈夫》,甚至可以拍以知青返城为背景的《心肝宝贝》,也足见她对大陆的熟悉。她认为在大陆拍戏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从1989年拍《婉君》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大陆的电视圈,后来又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不仅了解这里的人们,也熟悉这里的生活,我不觉得两岸观众有什么隔阂。

   虐心戏传递情感容易被理解

  这些台湾导演多以虐心戏闻名,演员都备受“折磨”。黄曼在汪群雅导演的《心肝宝贝》中出演一个养育着非亲生女儿的妈妈角色,与男主角患难与共,一直守护这个温情的谎言,直到真正生母的出现,所有人命运重新洗牌。

  黄曼就说被导演汪群雅“虐得很惨”:“跟以往的角色比,这个角色太虐心了,而且这部剧情感冲突非常激烈,每场戏我都感觉像要爆炸了一样。我一开始还担心自己把握不准抑郁症如何表现,结果拍完后,我自己都快得抑郁症了。

  青年演员吕夏在汪群雅导演的《望海的女人》中任女主角,剧中吕夏的哭戏也是一场接一场,汪群雅也认为她非常辛苦:“吕夏拍自己的戏要哭,与其他演员搭戏,为了激发对手的真实情绪也要哭,经常是从早哭到晚,一天下来眼睛都是红肿的。

  宗峰岩在陈朱煌导演的《团圆》中扮演一个感情纠结的人物,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兄弟姐妹而不得不压制自己的情感,面对亲人而不能相认。演完这出戏有段时间他也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演苦情戏真的伤心伤神,因为拍戏结束回到生活中时情绪上也会压抑”。

  汪群雅被网友戏称为“专注虐心24年”,陈朱煌则被封为“第一苦情导演”。对于这种“标签”,导演当然并不认同,陈朱煌认为人与人彼此间的感情是相通的,“我只是想拍反映人间真情的影片,真情永远不会过时。其实我拍的影视剧里,好多剧情都亲身经历过。剧中的台词,很多都是我与母亲的真实对白,这并不是营造出来的所谓‘苦情’,只是令人动容的真情罢了。

  汪群雅谈到《望海的女人》也表示:“剧情虽虐心,叙述手法却并非以催泪为目的,而是重现时代洪流下一个个如风中芦苇般的个人命运。

  对于网友说她“专注虐心24年”,汪群雅称只是一个玩笑,她认为自己作品主要传递的是善良、简单而纯真的情感,“这都是最朴实的正能量,所有的人都能够理解和接受。”专题策划 马泽望 陈爽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陈爽